晁自平: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第七版《文体手册》

发布者: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5-04-04浏览次数:12

文体手册是澳大利亚政府公文写作和公文编辑的权威指南,代表典范的澳大利亚英语文体,被广泛应用于政务、商业和教育领域。 2020 年 9 月 24 日,第七版《澳大利亚政府文体手册》(本文简称《文体手册》)正式发布。新版本在手册内容上进行了一定调整,重新修订了包容性语言相关表述,部分关于标点符号和数字的规定也有所修改。与以往版本不同的是,新版《文体手册》首次以数字版本的形式亮相。新版本一经发布就备受编辑群体和媒体关注,引发讨论热潮。

一、相关背景

文体手册是为文档写作和版面设计专门设定的一套标准,既包括通用标准,也包括应用于某一特定出版物、机构及特定领域的标准。随着时代发展,文体手册也在不断更新,在介绍澳大利亚新版《文体手册》的发布背景前,需要简要回顾先前版本的发展过程。

(一)前六版《文体手册》基本情况

为了提高提交给议会的文件质量,澳大利亚政府于 1966 年发布第一版《文体手册》。之后四版的《文体手册》分别于 1972 年、 1978 年、 1988 年、 1994 年出版。前五版由澳大利亚政府出版机构编写、出版、印刷, 1996 年该机构转为私有,因此不再负责《文体手册》的相关事宜,交由澳政府部门管理。 2002 年,政府财政和行政部发布第六版《文体手册》。多年的发展使得《文体手册》不仅只是政府部门编辑、出版的指南,也成为澳大利亚众多公共机构、私营机构以及部分非营利组织的权威指南,是澳大利亚书面英语的典范。

(二)第七版《文体手册》发布背景

随着通信工具的蓬勃发展,前六版在数字领域的空白使得民众对新版《文体手册》的发布呼声渐高,以下三个因素对新版本的更新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1.民众的读写能力情况

澳大利亚民众的读写能力总体较弱,据统计,澳大利亚约 44% 的成人阅读水平在 1—2 级之间(约为小学和初中水平),只有约为 15% 的成人阅读水平可达到 4—5 级(约为高二及以上水平)。 另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并不一定拥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例如,约 30% 的澳大利亚民众获得了 Diploma 及以上学历证书,但其中只有 1.2% 的人达到了相匹配的阅读水平。而读写能力较差的民众在获取信息时会面临更多困难,这种读写能力的不均衡会进一步造成信息差问题。因此,民众急需一种清晰、简洁的语言,简明英语(plain English)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澳大利亚政府于 1983 年制定了简明英语简化表格方案,近年来在政务等多个领域积极推行简明英语。另外,随着国际简明英语协会等行业组织的发展,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简明英语的支持和推广,国际简明英语运动蓬勃发展。新版本对简明英语的提倡正是受到上述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影响。

2.少数群体语言权利问题

澳大利亚为移民国家,虽官方一直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但原住民对权益的争取从未停止。因此近几年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援助原住民、尊重原住民文化的举措,如 2020 年政府宣布将在未来 4 年间向原住民社区投入近 5000 万澳元,以帮助缩小原住民社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 总理莫里森还表示,将在堪培拉建造一个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文化区,以展示原住民历史。 除了对原住民的关注之外,政府也注重对残障人士权利的保障。《澳大利亚 1992 年残疾歧视法》规定,残障人士享有同等获得政府信息和服务的权利。新版本修订的大量有关原住民和残障人士的包容性语言,正是澳大利亚政府对少数群体语言权利保障的一种方式。

3.数字化政府转型愿景

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2016 年数字化转型局建立,以促进政府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快捷、简单的在线政府服务。为实现“澳大利亚在 2025 年成为全球三大数字化政府之一”的愿景,数字化转型局监督“数字化转型战略”的落实,制定“数字服务标准”,这也是新版《文体手册》参考的两份重要文本。

综合多方考量,新版《文体手册》的制定最终由数字化转型局负责, Ethos CRS 公司、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词典中心、牛津大学出版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社)参与编写。

二、《文体手册》内容与特点

第七版《文体手册》以独立网站形式呈现,各个部分的内容均进行了一定更新。与先前版本相比,更新部分在形式和话题上也颇具时代特色。

一)主要内容

根据导航栏的设置,新版《文体手册》可分为八大板块。前两个板块主要起引导、介绍的作用。第一板块是主界面,页面上方使用加粗字体标明《文体手册》的定位是“澳大利亚政府写作和编辑的标准”。其下以附有超链接的小标题形式呈现其余七个板块的内容。第二板块“关于文体手册”是对手册的介绍,首先解释了《文体手册》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并指出新版与以往版本的区别以及更新的理由。

第三至第五板块涉及《文体手册》中对语言的具体规定。第三板块强调了内容的可访问性和包容性。在内容的可访问性中强调了对互联网国际标准组织万维网联盟发布的网络内容无障碍指南的参考。与此前版本相比,新版着重考虑用户需求,关注人们在数字时代如何阅读、查找信息。另外,“包容性语言”一节在内容上进行了重大修订。

第四板块为“写作和设计内容”,新版本的更新首先体现在增加了用户研究与内容设计的相关内容。其次,相较于第六版只是简单提及简明英语,新版将简明英语纳入语法概念与写作的体系,为使用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另外,拓展了搜索引擎、页面优化的内容。最后,针对数字环境的特点,对编辑、校对进行概述并强调了政府信息的安全分类和保护性标记。

第五板块为“语法、标点符号和惯例”,这部分主要为《文体手册》的明确规则和示例。不仅更新了语法和标点符号(包括破折号、引号等) 的相关规定,数字、名称、头衔等惯例使用内容也做出了较大调整。

第六至第八板块则主要涉及内容呈现的形式。第六板块为“内容类型”,列举了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内容形式。对于传统的杂志、报纸、报告等,新版更关注其电子形式,例如在第六版中作为纸质印刷品代表的期刊,在新版中多被定位为“电子期刊”。更新的内容还包括代表数字时代的博客、社交媒体等。以社交媒体为例,《文体手册》对澳大利亚五个常用的社交平台分别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例如手册建议不要在脸书上发布技术性内容,认为该平台适合发布趣味故事、工作机会、实践社区信息等,发布的视频应该尽可能短小有趣,因为发布的内容只有不到两秒的时间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七板块为“结构化内容”,是关于帮助用户导航和理解结构内容的建议,涵盖结构类型、标题、链接、列表、段落、表格、文本框和标注。值得关注的是,新版本增加了两个新的结构类型:倒金字塔结构和叙事结构。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在于将最重要的信息置于顶端,可以使用户快速获取重要信息,该结构纳入《文体手册》也与数字时代人们所使用的信息介质、阅读习惯等密不可分。叙事结构则更适用于长篇文章的写作,如报告、学术期刊等。

第八板块是“引用和归属”,又可细分为四类:文本中作者和日期的引用、注解、法律材料的引用、引用中使用的缩写形式,主要介绍如何采用正确的引用方式,以便用户识别引用人援引的信息源。关于注解,新版本根据数字材料和印刷材料的特点,建议无规定页长的数字材料使用脚注,有规定页长的印刷材料使用尾注。同时,提供了更多有关法律材料和艺术作品引用的建议。

(二)主要特点

与第六版《文体手册》相比,新版本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融入在线技术

从形式上来说,新版本以数字形式发行,导航栏和链接的大量穿插使用使得内容呈现更加清晰,更方便读者阅读。面对易混情况或常见的错误时,手册会同时提供正确和错误的示例,采用不同颜色的边框加以区分强调(红色为错误示例,绿色为正确示例)。在相关处还提供“拓展阅读”,罗列相对应的网络内容无障碍指南的成功标准和数字服务标准,并附上超链接以便感兴趣的读者随时进行查询。

内容本身也具有明显的数字化特点。所有的手册内容是动态的,不再像传统的纸质版手册那样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读者反馈、开展的用户研究、语言标准的改变不断进行实时更新。在手册的主体内容页上,均附有发布说明、引用来源表和反馈表,末尾标注该页的最后更新时间。发布说明主要用于解释新版本修改之处的背后机理,并与第六版《文体手册》《内容指南》进行对比,点明新版本做出的调整。而每页最下方的反馈表则给用户提供了反馈意见的渠道,可以在此反馈该页面是否提供了所需信息、仍需改进的部分,以及对新主题的推荐。这类更新极大地增强了用户与手册的互动性。

在线技术对内容的改变不仅可从整体面貌上体现,如加入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指南内容,具体的细节内容也可见一斑。例如第二板块中讨论人们如何进行阅读时,指出“人们在屏幕上的阅读方式与在(传统)印刷品上的阅读方式有所不同。在手机等较小的屏幕上,会先浏览整个屏幕,再关注文本或其他元素;而在其他设备上,通常从屏幕中央开始向左、向右浏览”。可见,新版《文体手册》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数字时代给人们阅读、写作带来的种种改变,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

2. 纳入新的话题

针对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变化,新版本也进行了相应术语的更新,最显著的就是对包容性语言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原住民称谓变化

澳大利亚原住民群体被建议称为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原住民与托雷斯海峡岛民均是对一类人的泛称,但含义并不相同。“原住民”指住在澳大利亚大陆和大部分澳大利亚岛屿上的原住民,“托雷斯海峡岛民”则用来指居住在昆士兰州约克角北端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南海岸之间的至少 274 座岛屿上的原住民。“土著”(Indigenous)一词不再被认为是广泛接受的,需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建议采用具体的区域术语(regional term)指称原住民群体。先前的文体惯例为“外来词”(未被吸收进澳大利亚英语的词汇)需用斜体表示,数字版建议原住民的名字或使用的词汇不再用斜体表示,理由是这些词语属于澳大利亚本国的语言,不是外语。取消斜体的特殊形式,实则体现了主流文化对原住民文化的包容态度。

(2) 年龄措辞的多样性

手册建议仅在必要时提及年龄,若必须提及年龄,则需遵循《文体手册》的规定。新版提供了更多可以用于指称年龄的术语示例。例如应使用“老年人”( older people)而不是“老人”(old people)来指称上了年纪的人,“老人” 一词被认为带有不尊重的色彩。

(3) 文化和语言多样性

新版手册建议避免使用种族(ethnic groups)等词语,对所有居住在澳大利亚的民众统称为澳大利亚人(Australians)。值得关注的是,考虑到亚洲文化的命名习惯,手册建议不使用术语“姓”(surname )和“名”(first name),而使用“家族姓氏”(family name )和“所起的名字”(given name)。

(4) 性别称谓的多样性

新版介绍了生理性别( sex )、社会性别(gender)和性(sexuality)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增加了对“LGBTIQ+ ”群体的说明。另外,在非二元性别者( nonbinary people)或者某个不希望提及性别的人接受的前提下,手册建议使用 Mx 对其进行指称。

(5) 残障人士的包容性语言

新版本修订并拓展了关于残障人士的包容性语言,增加了“残疾社会模式”的内容。传统观点认为残疾是一种需要被改善的健康状况,以一种医学模式的视角看待残疾。“残疾社会模式”是将问题从个人的障碍转移到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认为残疾是指残障人士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遭遇种种障碍。社会模式承认残疾的现实及残疾带来的影响,医学模式则着眼于医学意义层面的损伤,因此目前更多的残障人士倾向于以残疾社会模式看待残疾。

三、社会反响

第七版《文体手册》的发布,引发了澳大利亚国内热议,尤其是新版本部分更新内容引发了一些质疑。正如《卫报》 一篇报道的标题所言,“并不是所有人都为新《文体手册》感到高兴”。据报道,最大的争议在于标点符号和数字的规定。在表示附加、扩充及插入的信息时,新版建议采用间隔短破折号( spaced en dash),代替第六版建议的不间隔长破折号(unspaced em dash)。原先在普通文本中 100 及以下的数字、统计文本中 9 及以下的数字需要拼写出单词,新版本规定只有 0 和 1 仍保留单词拼写形式, 2 及以上的数字均需以阿拉伯数字形式呈现。作家安娜·斯帕戈·瑞安直言新版《文体手册》这种转变是“失控”的,“它伤害了我的感情”。 部分编辑公司也持反对意见。例如专门为学生、研究者提供编辑服务的学术编辑公司—顶石编辑公司就在其官网的博客中表示第七版中有关数字和标点符号的新规定不适用于学术写作,宣布“我们将沿用第六版《文体手册》”。

当然,新版本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例如编辑组公司的一位高级编辑奥利维亚·麦克道尔就通过一篇博文表达了她对新版本的支持。她首先肯定了《文体手册》在编辑眼中宛如圣经的地位,认为《卫报》中提及的对新版本的质疑是“大惊小怪”,并表示自己期盼新版本已久,数字版《文体手册》的功能和主题令她兴奋。 另外,社交平台上也可见一些正面反馈。例如一名长期撰写残疾相关主题文章的推特用户在新版本发布后不久,就表示对新版本更新了残障人士的包容性语言非常满意。

综合来看,第七版《文体手册》的发布,是澳大利亚政府打造数字化政府、进行转型的阶段性成果,可以反映出澳政府面对少数群体的态度、使用简明英语的决心等。而手册中有关语言规则的争议性调整究竟能否被使用者真正接受,仍需时间来验证。

(原文载于《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2)》第122—128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