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背景
法语是法国的通用语言。法国现行《宪法》规定:“共和国的语言是法语。”但在法国全境,各地民众所操的法语不尽相同,口音众多。从地域角度来看,较为典型的有北方口音、阿尔萨斯口音、南方口音、马赛口音等。从社会身份地位角度来看,又有人将法国法语口音分为贵族口音、郊区口音等。长期以来,法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对不同法语口音的歧视现象。法国人因法语口音而遭受歧视的现象并非个例,甚至连刚卸任的总理让·卡斯泰也因为讲话时带有明显的法国西南部热尔口音而受到过嘲讽和揶揄。
雷恩第二大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菲利普·布朗谢长期关注语言歧视问题。 2016 年,他还特意为此创造了一个法语新词“语言歧视”(glottophobie),意指所有基于对语言或是口音的歧视。 2020 年 1 月,在让— 米歇尔·阿帕蒂和米歇尔·费尔坦— 帕拉斯联合出版的《我有口音,这又如何?》一书中,公布了一份法国民调机构法国与国际舆论和市场研究所的相关调查,该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两名法国人中就有一人认为自己讲法语带有口音,而其中又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法国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因为自己的法语口音而遭受过嘲讽甚至歧视。在职场生活中,约有 1100 万求职者和从业人员在面试应聘或日常工作中,曾因法语口音而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歧视,进而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口音歧视现象在法国存在已久。早在 20 世纪,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创始人埃德蒙·德·龚古尔就曾对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外交家保罗·克洛代尔的法语口音进行过嘲讽,并损害其人格。在当今法国政界、国家行政部门、国有企业以及各大电视台、电台等媒体中,对于口音的歧视现象也屡见不鲜。法国极左翼议员让— 吕克·梅朗雄曾在接受一名带有法国南方口音女记者提问时,模仿她的口音并表示听不懂对方的问题,此举引发全法国的讨论。而口音问题同样成为法国影视艺术创作的一个灵感来源。 2008 年,法国喜剧片《欢迎来北方》讲述了一个关于法国北方口音及地域问题的故事。该片以极低的制作成本,一举打破著名二战喜剧片《虎口脱险》保持了 42 年的票房冠军纪录,创造了在法国国内超过 2000 万观影人次的佳绩。口音问题在法国的社会热度可见一斑。
长期以来,法国法律中“歧视”的概念并不包括对说话人的口音歧视现象,直至 2019 年 12 月,长期以来关注口音歧视问题的法国国民议会党团“共同行动”议员克里斯托夫·厄泽向国民议会正式提交了由他负责起草的《支持法语口音和反对口音歧视法案》。克里斯托夫·厄泽议员试图通过立法的形式向公众表明,口音歧视会对人们造成伤害,并让公众在思想认识上逐步发生转变,能够清楚意识到反对口音歧视和支持法语口音的必要性。
二 法案内容与反响
(一 )内容
厄泽提交的《支持法国口音法案》由两条内容构成。第一条内容要求将对口音歧视也添加到法国《刑法典》第 225 条第一款的相关规定中,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对残疾人歧视等同列,从而成为第 23 项歧视行为。因口音而歧视个人将被视为犯罪行为,最高刑罚为处以三年监禁和 4.5 万欧元罚款。第二条则要求在《劳动法典》第 L.1132 条第一款中添加“对口音歧视”的表述,任何人不能因其口音而在职场生活中遭受处分、解聘或是歧视。
(二)支持者态度
法案虽然在国民议会获得一读通过,并提交至参议院进行一读。但是参议院却迟迟未着手开展法案一读工作。社会各界对于法案也褒贬不一。
首先,在国民议会中,该法案得到了 50 多名代表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选区议员的签名支持,其中就有前任部长和国民议会的法律委员会主席。法国海外领地的议员、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的议员马伊娜 萨热对此法案尤为支持。她指出,法国境内各种法语口音是法国活态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应该加以保护,而非消灭。然而事实是那些讲话带有法国海外领地口音的法国公民都可能会遭受到语言歧视,这是一种“种族歧视”的表现。身为北非后裔的执政党共和国前进党议员帕特里西亚 米拉勒斯也对此法案表示极力支持。她在国民议会的法案辩论发言中还提到了自己因阿尔及利亚法语口音而遭受嘲讽的痛苦经历。此外,法国司法部长也对法案明确表示支持。
来自法国海外领地马提尼克的克里奥尔地区语言文化研究学者科菲 日肖 科波对法案表示极力支持。他认为,语言歧视(包括口音歧视)对于法国海外族群而言,是切实发生在他们日常生活之中的,这与仇外现象不无干系,与其他歧视行为别无二致。为了在求职方面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与突破,法国海外领地的青年人都会在职场上刻意隐藏自己的口音。法案可以被视为消除口音歧视的一个起点,但未来的道路还十分艰难。鉴于法国至今尚未签署通过于 1992 年起草的《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他认为法国仍是“单语制”的国家,官方承认法国是多语制国家在法国仍是一个禁忌的议题。
(三)持保留意见者与反对者态度
在法国社会,对法案同样也有着不同的声音。在国民议会中就不乏反对之声。国民议会“自由与领土”党团议员让 拉萨尔说话带有很重的法国西南部口音,但他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投票支持法案,他声称自己不会索要怜悯,不会因口音歧视而要求受到保护。而极右翼议员艾玛纽埃尔 梅纳尔认为,将口音如同残障 一般作为禁止歧视的理由是不适宜的。
在学界,菲利普 布朗谢指出,所谓的“无口音”法语事实上是巴黎的政治和媒体精英们所讲的法语,他们长期以来把持着话语权,将他们所操的法语作为标准法语强加于整个社会,而口音歧视是他们拿来作为排斥异己的工具。如今,必须要对这样的局面做出改变。
而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一些人士认为,在法国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之际讨论口音歧视议题是不合时宜的,时下应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新冠疫情的有效遏制和经济恢复工作之上。而在社交媒体上,也有网民质疑法案是因时任总理而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法案在国民议会一读获得通过并提交由参议院进行 一读时,法案又要求在《公务员权利与义务法》中添加“对口音歧视”的表述。
三 法案引发的社会反思
法国历来就有对语言事务进行立法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 1553 年的《维莱尔· 科特雷敕令》,此后还有关于法语语言的修宪工作、著名的《法语使用法》等。但对于语言歧视、口音歧视的立法在法国历史上属首次出现。法案除了这 一象征意义外,还将全社会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了语言问题,尤其是口音歧视问题之上。
克里斯托夫· 厄泽认为必须要让大众意识到口音歧视问题,并改变自身的思想认识,法案的目的绝非简单地将口音歧视补充到其他歧视行为之中。如今在法国上下,口音歧视现象屡见不鲜。他表示,修订后的法律条款,能够对口音歧视的违法犯罪行为处以最高 4.5 万欧元的罚款和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刑罚,希望能为法国业已存在的口音歧视现象设置一个小小的红色信号灯,对全社会发出警示,口音歧视对相当一部分民众造成了伤害,并对社会契约造成了影响。如若在社会中没有这样的“小红灯”作为警示,民众会感到进行口音歧视不会受到任何法律约束和制裁。一旦此项法案获得通过,便能对民众的思想认识和歧视行为的改变产生积极的影响。
法国与国际舆论和市场研究所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口音对于法国人的就业、工作有着不小的影响。相当比例的雇员甚至是企业的干部都因口音而遭受到歧视,进而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这对于社会晋升、打破阶层壁垒都十分不利。法案的出台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逐步遏制职场中的口音歧视行为,为那些法语带有口音的从业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为公平的职业发展与竞争条件。
法国长期以来对各地法语口音持有特殊偏见,造成社会撕裂,影响社会团结与融合。克里斯托夫 厄泽在接受法国新闻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带有南方口音的人往往可能被视为能力不强,因而可能会遭受双重痛苦:一方面是可能因自己能力过人而令人“侧目”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必须表现出自己能力的痛苦。法国北方口音也时常被人拿来作为笑料,移民的口音也时常会受到歧视。如果在公众发言中带有口音、乡音而不被认同甚至被嘲讽、歧视,就会让带有口音的人、族群感到被群体抛弃。这会导致各族群之间、社会之中产生更多的不理解和裂痕。科菲 日肖 科波则认为,对于法国海外领地国民而言,法语口音也是他们族群身份的标志。口音歧视或是口音同化行为可能被视为殖民主义的继续。此法案对于消除口音偏见、缓和社会矛盾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促进社会团结和融合可能仍有一定积极作用。
此外,法案可能有助于推动对法语口音的保护工作。上文已经提到议员马伊娜 萨热主张对法国境内各种法语口音加以保护。她认为,口音实质上是带有口音者个人的一个文化基因,如果为了同化带口音者而要求他们抹去自己的一个文化基因,这与法国所倡导的文化多样性相悖。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保护、守护自己的语言文化遗产,维护自己和族群的身份,或许能够更好地将这份遗产保护传承下去。
最后,菲利普 布朗谢等语言学家认为,除了口音歧视问题之外,法案还能够让社会各界意识到各种语言歧视和语言霸权问题,如那些对少数族群语言和外语的歧视现象。 glottophobie (语言歧视)在法语中是新创造的一个词,但语言歧视现象并非新鲜事物,它也不分国界,可能存在于全球各个角落。语言歧视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意识的语言霸权问题。反对口音歧视和语言歧视也许能为法国的语言学习创造更好的国内环境。菲利普 布朗谢希望“口音歧视和语言歧视变成历史,为建成明日多语社会而努力”。
目前,参议院并未启动一读审议工作。纵使法国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们呼吁参议院尽快对法案进行审议,推进相关立法工作进程,但法案一读工作至今仍未列入到参议院的议事日程上,这也使得法案何时能够最终得以正式立法颁布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
(原文载于《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2)》第110—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