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曾于2017年发布《土著语言、口述传统与跨文化交流国家计划》(本文简称“2017《计划》”),详细呈现了当地土著人群及其语言的存续状况,并提出了今后的语言工作方向和行动框架。2017《计划》发布四年以来,秘鲁当地土著语言环境发生了不少变化,计划中的工作也陆续推进。为此,在2021年7月16日秘鲁全国部长会议上,时任秘鲁总统弗朗西斯科·萨加斯蒂签署法令通过《面向2040:土著语言、口述传统与跨文化交流国家计划》(本文简称“2021《计划》”)。与2017《计划》重在呈现问题和提出宏伟目标相比,2021《计划》主要面向执行和提出具体任务,在2017《计划》的行动框架上整合工作内容、罗列工作优先级、提出量化指标和评估机制。
一、社会语言背景
自2017《计划》发布以来,秘鲁土著语言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政策修订提供了基础。
(一)土著语言使用人数增加,但年龄分布不均
2017年秘鲁开展全国第十二次人口数据普查、第七次住房调研和第三次印第安社区普查,统计出全国土著语言使用者共计4477195人,占全国人口比例(16%)较2007年(15%)略有提升。其中,土著语言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上升较明显,比2007年增长了11.6%,这一变化意味着土著语言共同体在扩大,他们在社会服务层面的语言需求也不断上升。但这些使用者的年龄分布并不均衡,土著人群里中青年(15—64岁)占71.2%,老年人(65岁及以上)占15.1%,远高于全国人口中这两个年龄段的占比(分别为65.2%和8.4%),而儿童(3—14岁)仅占13.7%,又远低于全国人口中的儿童比例(26.4%)。这说明土著人群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导致了土著语言的主要使用人群为中青年和老年人,缺乏低龄学习者,这也意味着他们未来的代际传承将面临不小的挑战。此外,2017年人口普查还分别统计了国内38种土著语言的使用人数,能帮助国家决策部门精确掌握各语种的使用规模、分布区域和濒危程度等语言生存现状。
(二)2017《计划》中部分任务已完成,可为更新政策提供数据
《秘鲁民族语言地图》是2017《计划》中的阶段性任务之一,旨在绘制秘鲁各地土著语言分布现状和使用情况。该地图第一版已于2018年绘制完成,第二版在吸收了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后已于2021年4月更新完毕,能为国家制定语言抢救与保存、扶持与发展、复兴与传播等策略提供直观且可靠的依据。
(三)土著语言工作受国际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举行“2019国际本土语言年”活动闭幕式,会上发布“洛斯皮诺斯宣言”,同步开启联合国“土著语言十年行动计划(2022—2032)”。此举将全世界的土著语言振兴事业聚焦到拉丁美洲,为秘鲁复兴国内土著语言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此外,秘鲁于2018年发布了新的“国家政策规范条例”,要求各部委按照新的规范要求重新整合已发布的各项全国性政策,这一条例成为2017《计划》更新的直接推动力,与前述各项积极变化共同促成了2021《计划》的出台。
二、新增内容
2017《计划》重点在于呈现语言问题和规划行动路线,并没有就执行层面提出具体任务与规划,原因之一是它没能就语言问题探索成因、针对性寻求解决方案。为了弥补这一不足,2021《计划》专门新增了成因分析章节,分别从公共服务、语言价值、语言存续和学术研究四个层面建立土著语言问题模型,为后续提出具体语言规划指明方向。
公共服务层面,秘鲁单语单文化为主的国家制度限制了土著人群行使语言权利。西班牙语是目前国家权力和经济中心的语言,土著语言则早已退居到家庭和村落之中,致使土著人群在获取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公共服务上处于语言弱势。2021《计划》对此指出了四条具体表现:
1. 国营/私立公共服务部门对当地居民的语种需求、对公务人员的语言能力普遍缺乏双向了解,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语言供求难以匹配。
2. 满足语言需求的人力资源不足。目前通过秘鲁文化部《土著语言能力评估标准》认定的双语/多语公务人员仅3061名,在数量上远不能满足民众需求。其中有83%的人员集中分布在局部地区,导致全国范围内双语/多语服务供求比例失调,例如在阿亚库乔大区,平均每274名土著有1位双语/多语工作人员,而在利马大区这一比例却是69465:1。
3. 国营/私立公共服务部门缺乏土著语言信息发布渠道。除了国家身份和民事登记系统等个别平台以外,大多数服务部门很难同时在政策宣传、邮件和网站、登记系统、接待窗口、电话与反馈表等各渠道同时以土著语言发布信息,渠道的缺乏直接限制了土著人群获取的公共信息量。
4. 口笔译服务人员呈全国性缺乏状态。除了公务人员以外,秘鲁自2012年起就开启了培养第三方译员的国家项目,还于2015年起设立“国家土著语言口笔译员登记系统”,但截至目前,上述项目培养的525名译员和已登记的427名译员远不能满足国内的土著语言翻译需求。实际上土著人群在办理行政手续、处理事故、接受医疗时仍常常求助于家人和朋友,政府在翻译质量和服务效率上难以把控。
语言价值层面,秘鲁社会对土著人群及其语言普遍具有歧视。尽管秘鲁是世界上语言多样性最突出的国家之一,但是对土著语言的歧视仍常有发生,具体有三点表现:
1. 在公共/私人机构、媒体宣传,甚至不同语种的土著人群内部,都经常出现因使用土著语言而产生的歧视现象。比如土著人群在医院、警局、政府、劳动部门,甚至学校、公共交通上使用族群语言易受到不同等对待,这甚至导致了土著人群自身也难以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的语言使用。
2. 秘鲁社会对自身语言多样性的价值认识不足。西语占主导的现状影响了人们对土著语言的价值认识,常常将土著语言与贫困、边缘、受教育程度低等印象联系在一起。例如不少公众人物都曾表示土著语言在价值上比不上西语,认为它们一定会消亡;也有电视节目在讨论带有土著语言特点的西班牙语时,带有贬低和嘲讽色彩。
3. 秘鲁社会普遍缺乏宣传土著口述传统、使用土著语言发布信息的渠道。以往只有秘鲁国家电视台和国家广播电台常设土著语言节目,自从新冠疫情开始后,国家文化部、各地媒体、民间组织已开始共同拓宽土著语言的宣传渠道、增加宣传行动。
语言存续层面,秘鲁缺乏复兴和传播土著语言的工作机制。具体表现有四点:
1. 面对语言传承者和使用者,国家缺乏鼓励其传授语言的激励措施。
2. 面对语言抢救和复兴工作,国家缺乏系统设计与规划。
3. 面对国内移民浪潮和言语社区重构现象,国家缺乏合理的城乡空间规划。
4. 面对公众淡薄的语言振兴意识,国家缺乏在语言抢救性保存、语言复兴方面的公共宣传。
学术研究层面,秘鲁缺乏土著语言学科教学、学术产出,以及学术成果的传播机制。具体表现有五点:
1. 高等教育中较少使用土著语言进行学科教学,学术研究成果也较少使用土著语言发表,减少了土著语言的科学使用和学术产出。
2. 国家文化部虽然已为国内全部48种土著语言发布了书写规范,但因为大部分土著语言遵循口述传统、书写形式不固定等,这些书写规范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3. 土著语言的学术研究工作缺乏激励措施,致使目前在土著语言系统、语言变迁、双语现象,甚至土著人群的知识体系、传统宇宙观上的学术探索仍较为有限。
4. 土著语言使用者本身是最理想的语言研究者,但目前只有少部分人参与语言学术研究。
5. 研究成果缺乏统一管理,目前已有成果分散各处、数据难以共享、成果难以反馈回土著人群。
三、修改内容
为了提升土著语言工作的执行力度,2021《计划》还修改和整合了2017《计划》的行动框架,在工作愿景、工作任务、评估机制三方面提出了阶段性目标、量化了工作任务、制定了可操作的评估机制。
(一)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
2017《计划》为土著语言工作设定的目标是“在秘鲁全国范围内保障土著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权利”,2021《计划》将它量化为“面向2040年,每10名土著语言使用者有7人能在全国疆域内,充分行使其语言权利”。在这一目标下,针对前述4个层面的问题成因,2021《计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2040年和2050年的中期、长期、远期阶段性工作目标。
在公共服务上,需“提供多语多文化服务”。公共服务部门需跟踪掌握当地居民的语言需求、自身能提供的多语资源,了解公务人员工作所需的语言能力,能用多渠道发布土著语言信息,能为土著群体提供第三方口笔译人员,且语种覆盖实际需求的80%以上。这些目标要求于2030年在以土著语言为主的地区实现,2040年延伸到普通土著语言地区,2050年全国实现。
在语言价值上,需“正面评价语言多样性价值”。到2030年土著语言及口述传统的内容与价值需得到广泛传播与提升,同时完善针对语言歧视的法律和社会惩罚机制;到2040年每10名秘鲁公民中至少2人对国家语言多样性有充分认识和正面评价,因语言使用而受歧视的比例降低到5%以下;到2050年每10名秘鲁公民中至少7人将语言多样性视为个人发展的积极要素。
在语言存续上,需“完善土著语言传承、恢复与复兴的工作机制”。到2030年各土著群体有语言振兴规划,有语言传承所需实体与虚拟空间,出台语言教学标准,濒危语言的使用人数增长20%;到2040年各土著群体的语言振兴初显成效,在土著居住区能以当地语言进行各学科与各学段教学,濒危语言的使用人数增长30%;到2050年,全国普遍实现土著语言与西班牙语双语使用与教学,各濒危语言处境好转,每10名秘鲁公民中有4人拥有土著语言交际能力。
在学术研究上,需“增强土著语言的学术研究、开发与传播”。到2030年要求全国高校与研究机构增加语言教学与研究合作,提升各语种书写规范普及率,要求土著人群有能力研究自身语言,各项学术研究实现统一登记与管理;到2040年,学术机构间实现常态化合作,土著语言书写体系稳固规范,土著人群对自身语言研究参与度显著提升,建立拥有世界影响的国家土著语言学术成果存档机构;到2050年,土著语言拥有当代语料库,土著人群拥有自己的语言研究机构。
(二)量化各层面工作任务
为了分步实现以上目标,2021《计划》特别划分出4项优先工作,总共制定了32条执行路径和41项具体任务,并为每项任务划分责任部门和提出预期指标。
在公共服务层面,优先“建立多语多文化制度”。其下包含11条执行路径,如培养公务员多语能力和优先雇佣双语/多语人员、掌握当地土著社会经济数据、提高土著语言权利意识,在执法行动、公共医疗、社会安全、社会融入等服务中保障土著语言权利等。这些路径共包含19项具体任务,例如土著语言译员培养、语言能力认证、医疗健康资助、弱势群体帮扶、社会安全讲座等。这些任务的主要责任部门为国家文化部下属印第安人民权利领导办公室,协同部门有国家内政部(国家警察)、教育部、社会融入与发展部等,完成效果以每1000名土著与当地多语工作人员、口笔译员的配比计算。
在语言价值层面,优先“消除土著语言使用的社会歧视”。其下包含4条执行路径,如在各信息平台上增加土著语言的可见度,制定以宣传语言多样性、尊重口述传统、提升语言价值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政策,完善语言歧视现象的预防、发现和惩戒措施等。这些路径共包含8项具体任务,例如影视材料传播、预防歧视的法律讲座、语言景观多样化等。这些任务主要由国家文化部下属印第安人民权利领导办公室负责实施,完成效果以土著母语人群(18岁以上)受到的歧视率计算。
在语言存续层面,优先“鼓励土著语言和口述传统的代际传承”。其下包含9条执行路径,例如制定规划鼓励土著儿童习得族群语言,在非双语学校、高校和非学历教育的教学项目中增加土著语言教学,开展濒危语言抢救和保存,在土著村落制定语言复兴计划、协同跨地区和跨国机构合作等。这些路径包含6项具体任务,例如语言抢救的技术指导、跨文化交流上的技术支持等。这些任务主要由国家文化部下属印第安人民权利领导办公室负责实施,完成效果以土著母语人口数量计算。
在学术研究层面,优先“促进土著语言口头和书面产出”。其下包含8条执行路径,例如在土著村落继续落实双语跨文化教育,鼓励土著语言学术研究以增加书面产出、扩大语言词汇量和增进社会对土著语言文化的认识等。这些路径包含8项具体任务,例如落实双语跨文化教学、提供科研资金、奖学金项目、文献和影视资料支持等。这些任务由国家教育部下属教学质量测评办公室和秘鲁国家图书馆共同负责实施,完成效果以小学生参加土著语言读写测试的通过率、秘鲁国家图书馆土著语言学术成果数量计算。
(三)制定可操作评估机制
2017《计划》曾为工作评估提出统一的国家标准,但并未制定可操作机制,2021《计划》对此做了较详细的补充。
秘鲁文化部下属跨文化预算与规划办公室是评估的主要责任方,它将协同国家印第安语言领导小组、相关社会机构共同开展对2021《计划》的评估与考核工作。评估内容包括2021《计划》中提出的具体工作任务和量化指标:针对已经开展的语言服务与项目,例如译员培养项目、语言能力认定和双语教学等,主要评估其覆盖面是否按计划扩大、是否如期达成量化指标;针对新设立的语言服务与项目,例如土著语料搜集与数据库建设、学术成果管理平台筹建等,在其建设期间以数据记录进展,待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后再评估实施效果。评估结果以年度报告的形式于每年4月30日前发布在文化部网站,并同步发送至政策实施的协同单位。
2021《计划》是2017《计划》的延续与更新,未来若再遇全国性人口和住房普查或其他语言数据调研,文化部将继续开展对2021《计划》的完善,以保障能以最及时的数据帮助国家做出土著语言工作上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