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中的三个咝擦音(10/13)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9-28浏览次数:563

题目:汉语普通话中的三个咝擦音

主讲:胡方

时间:20101013日下午315445

地点:虹口校区图书馆六楼报告厅

内容提要:

咝擦音、塞擦音三分是汉语普通话一个著名的语音特点,即普通话拥有龈(或齿)、龈后、龈腭三个发音部位的擦音、塞擦音。其中,龈后音即一般文献中所谓的卷舌音(赵元任,1948),但事实上以往的语音研究已经证明它们严格上讲其实是舌尖-龈后音,也就是说它们在发音上并没有如印度的语言中的典型卷舌音般的舌尖后卷动作(Ladefoged & Wu, 1984; Lee, 1999)。龈腭音在汉语方言及中国境内语言中极其常见,在现在的国际音标系统中,龈腭音被认定为一个发音部位,暗示这是一个比“龈后”略后或更后的发音部位;但事实上这种处理方法也是可以进一步商榷的(Ladefoged & Wu, 1984; Lee, 1999)。然而,以往的研究多是基于较不自然的语音实验手段如舌、腭位图、X光照相等,因而也无法缺乏对语音可变性的解释。本文利用新的较自然的语音生理实验手段,对汉语普通话中三个咝擦音/s sh x/的发音与声学特性进行分析,尝试界定其发音部位问题并解释语音可变性。 

主讲人简介:

胡方,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专业领域为语音学,主要研究方向为(1)语音产生的一般机制;(2)中国境内语言及方言的语音现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