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者评“汉语是低级语言”现象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9-03浏览次数:2517

事件背景

98,网友“飞龙在半天”在网络论坛“天涯杂谈”发帖《汉语是一门低级语言》,称“英语像数字一样,是进制语言,符合人类对未来的探索,这是一种进制语言……进制语言追求的是精确……进制语言除了可以表达你所需要的任何数外,它还有无限扩充的能力。”而 “汉语不是一门进制语言。它没有基本的符号,符号之间不能排序,不能排序的语言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从低到高,从大到小等不同程度的问题。计算机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就是一种必然,而不是一种偶然。”“飞龙在半天”的结论是,进制语言是高级语言的一个特征,而汉语不是进制语言,所以汉语是低级语言。

该贴发布后,立刻遭到无数网民的“拍砖”。“天涯杂谈”上截止到927的点击量就达13万,反驳跟帖无数。其他各大门户网站也都有转帖和争论。反对的人数占绝对优势。出于一种对本民族及其语言的感情,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场争论能否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飞龙在半天”的帖子也引起了海内外部分语言学者的关注,他们来自中国、美国、香港等地,其中不乏著名语言学者。学者们在小范围内通过邮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下面是根据交流邮件整理的内容,供大家参考。由于未征得讨论中所有发言者的同意,文中发言者姓名均用字母代替。受篇幅所限,编者对发言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删减。

学者语录

LX大部分帖子都混淆了两个概念:语言和文字,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当然还是有少数帖子坚持了语言,而没有把语言和文字混起来。汉语最大的弱点就是XN所说的,汉语本身是个不讲究精确的语言,从概念到句法结构,尤其是断句。这是最难办的,最令人头疼的。汉语长期以来的文学传统追求所谓的意境和模糊更是强化了这种模糊性。以至于微言大义式的阐发文献不计其数。现代科学是在追求精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XP汉语不是低级语言,指责汉语是低级语言跟指责汉人是“低级人种”其实是一回事,无非是想把自己不思进取而造成的结果归罪于某种先天性的因素。说汉语不讲究精确也是有待商榷的。提出这种看法本身就没有讲究精确。事实上,世界上只有形式语言才讲究精确:数学的语言是讲究精确的;编程的语言是讲究精确的。除此以外,所有的自然语言都是不讲究精确的语言。至LX君指出的混淆语言和文字概念的问题,那是老问题了。从前在语委工作时处理的人民来信99.9%都犯这毛病。就连许多所谓的专家也搞不清楚。

ZJ说精炼是高级。英语也不是不能精炼,培根的essay 就极精炼,其精炼往往在汉语中无法表达。全面的说法也许是能简能繁是最好的,即有伸缩性,需要精炼时可精炼,需要精确、复杂时可精确、复杂。

BF汉语结构的另一个问题是定语都在名词前面,因此不容易安排复杂的小句定语。这是翻译中最头痛的问题。记得文革中号召工农兵学习马列原著,但是马列经典原著的翻译有个特点,就是结构上要忠实原文,不能意译,原来的长句也要尽量译成长句,不能走样拆成几个小句。因为结构走样的意译弄得不好就是成了篡改、歪曲马列原著

ZJ如果要谈高级低级的话,我想,恰恰相反,汉语不是低级语言,而是高级语言,因为它扬弃了冗余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谁愿意听罗嗦的话?从这个角度看,汉语作为思维的载体,就单位时间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它运用的速度和灵活性,或许可以领先于其他语言载体。我感到,汉语该是属于高级语言之列。至于写科学论文,为了精确,就不得不把许多冗余信息放回去,有时显得累赘,这就需要下功夫。不是语言工具不好,恰恰是语言工具太好了,它与一般的科学文体距离远了,所以一般人不熟悉,运用不好。再加上现代科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术语)本身是从西方传来的,自然在表述上,它们得天独厚。这大概是杨振宁感到运用汉语写科学论文力不从心的原因。

BF汉语(不仅是文字)结构确实有些问题,杨振宁说过汉语不适合写科学论文,有其道理。主要是句子界限不清。如果说一个句子是一个命题的话,句子界限不清就是命题界限不清,因此不利于从一个命题推导到另一个命题这样一步一步的逻辑推理。以前语言学家为了政治正确,都说各种语言的功能是同样有效的,其实不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有些结构比较合理,少歧义,较精确,容易学,容易用等等,因此出现率也高,比较普遍地存在,有些则不是。功能主义很多研究是关于结构的功能的,承认各种结构功能不同。

LXZJ说到汉语是比较依赖语境的语言,我很同意。但是由于过于依赖语境,也就是ZJ说的,过滤掉了太多的语境信息,因此,当文本一旦脱离了语境,读者或听话人很可能无法还原语境成分,于是如何解读成了汉语文学作品甚至包括某些文件的重要问题。这也是造成汉语表达上因为依赖语境而形成的模糊之一。这种模糊如果不改变,解读的问题将永远存在。

XN以前说过汉语的句子单位界限不清表现的是汉语中命题界限的不清,由此造成逻辑推理的不清。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假如一些基本概念的不清未能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比如中医中的阴阳、气、金木水火土等等)还有一些人类语言的共性的话(这种基本单位汉语中恐怕更多——这是直觉,没有做统计调查),那么句界不清所造成的命题不清,从而导致推理不清这在汉语之中算是比较突出的。说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似乎能证明汉语并无毛病。但当生产力水平处于极其低下的状态下,这种状态也并不追求思维的精确表达,古汉语以及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都是这种表现。但是当生产力发展到现代科学水平,以往没有暴露出来的毛病就显示出来了。因此,历史上的许多东西并不能证明现在的问题。我相信,当代科学对精确性表达的要求必然要求语言的精确表达,语言必须能够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我们很难想象现在的科学论文还能用文言文来书写,这是不可想象的。

BF说到文言文,我认为它难以翻译科学论文,主要是词汇问题而不是句法问题。但它还是有生命力的。前些日子网络流行的《新烈女传之***传》中结尾句子宰恶吏于当场,抒民愤于巴东,壮哉!这样有力的句子,显然很难以使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因为句尾位置比起句中位置,更适合表达强调和焦点。

ZJ我觉得,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实用经验理性的、约定俗成的。想要通过改造语言(口语)去扭转思维定向是有困难的,或许难以行得通。要想思变,要在文化方面(包括教育)多做工作。当然,文字工作,可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好的书面语言、甚至好的科学文体,对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LX说:很难想象现在的科学论文还能用文言文来书写。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事实上,到近代,文言文早已脱离了当时的口语,要正确表述现代观念,则更是困难。记得读严复的《天演论》,就有此感。我们在讨论汉字作为书写工具的局限时,也不能忽视它的长处。因为它的形体本身是,具有音、义结合的特征,这就促进了识字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中国古代曾有过的诸如唐诗宋词之类的文学高峰,或许与之不无关系。中国古代玄学的发达,通过取象比类,对于世界整体性的思考,可能也与中国文字的特征有关。其实,拼音文字是后起的。因为文字只有通过语音的中介,才能跟语义发生联系。由于见形不知义,所以必须界定它的意义,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和对应性。中国文字如果真的走上拼音化道路,可能会跟着加进许多语法标记之类的东西,比如用空格作为分词书写的标记等,不然的话,文字歧义现象会很多。

BF你说拼音文字是后起的,因为文字只有通过语音的中介,才能跟语义发生联系。由于见形不知义,所以必须界定它的意义,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和对应性。西方逻辑学(形式逻辑)的发展,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拼音文字具有较强的逻辑特征,是它本身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个观点有见地!见微知著,属于科学思维。任何语言、文字都有优点、缺点,当我们讨论汉语、汉字的缺点时,不能否认它的优点,反之亦然,这样才客观、全面。

ZJ我跟WT谈及你提出的问题, 他讲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般美国学生学汉语很快,大约二、三年功夫,就可以开口讲话,应付日常生活了。可是,学文字(书面语言),到能读书写文章,则谈何容易?就是目前的美国汉语教学协会成员,大多是博士(指美国人),相互之间都是用英文交流,没有几个人可以用汉字来书写表达的。反过来,中国人到美国读书,博士论文都是用英文写的,不管文字表述如何。但美国人有几个能用中文写博士论文的?这说明了:汉语口语并不难学(似乎比我们学英语还容易),而运用汉字(书面语)则太难了。我们从小学开始,主要就是在学书面语上下功夫。若算到高中毕业,就有十几年。因此,美国人真要能用中文写作,没有很多年的时间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要讨论问题,将汉语的口语和它的书面形式区分开来,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交际工具的汉语,是精炼的,并不难学;作为以汉字为形式的书面语,讨论它的功过,就又当别论了。

XP中国人喜欢跟别人比:比聪明才智,比学位薪水,比家产财富,比头衔职称,等等等等。比完了自己比儿女,比完了儿女比孙辈。比较本身不是坏事。套句老话叫有比较才有鉴别。问题是比什么?怎么比?比完了以后怎么办?细分下来有两类:一是比完了以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二是为不解决问题找借口。我认为汉语是低级语言的论调大致当属于第一类。比较的目的是找到差距,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例如WT比较中英文语言教育的差别以后,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最大障碍是书写汉字,因此提出绕过这一难关而利用电脑文字处理功能增加读写训练力度的方法。我们要的是务实的,具有建设性的比较。

BF每种语言都有它的优缺点,要具体分析才好。例如汉字象形,这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文学想象力的发展,但却不利于抽象思维和科学想象力的发展。中国有曹冲称象的佳话,但是却没有发现浮力定律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想象力。此外,汉语(不仅是文字)某些结构确实有表达不便的问题(当然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缺陷)值得我们反思、研究。

XP要说句子界限和定语从句的问题,汉语或许不如英语,但单从句子结构上来看英语又不如俄语,而俄语似乎又不如德语。就我们自己来说,用中文写作语言学论文的机会恐怕不比用英文写作的机会少,至少我本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深奥的概念是汉语无法表达的(术语的翻译另当别论)。我觉得短语多未必是坏事。关键是anaphoraantecedent的关系要处理好。

BF关键是anaphoraantecedent的关系要处理好,这说的好。所谓处理好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明确,二是要靠近,如果先行语跟照应语之间距离太大,理解时建立联系就比较困难,或至少联系显得松散了。这方面,汉语那样拆成小句就不如直接用关系小句好。

XP言为心声,某些看似是语言的问题,其实是心灵的问题,是思维能力的问题。所以攻击中国的语言恐怕是barking at the wrong tree。有机会的话多给学生逻辑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在细心观察严密论证的前提下保持独立思维能力,才是对症下药的良策。

DP汉语无时态,过于依靠上下文来理解含义,也是一个问题。我常用《孟子》中的一段来举例。大家熟知的有关井田制的论述,那是中国先秦古籍中唯一一段有关井田制的具体论述。就是那么一段话,至今研究中国土地制度的学者们还在争论不休。一部分认为孟子那是对所谓三代时候的描述,一部分人认为那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结果中国历史上究竟是否实行过井田制,就无法达成结论。如果汉语有时态的话,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

LXXP说,他认为归根结底是思维决定了语言形式,我以为这是对的。然而,有句话说,混乱的思维在语言上的表现必然是混乱的。从这一逻辑结构出发,我们自然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命题:混乱的语言表达并不一定表现了思维的混乱。即,思维可能是正确的,甚至是精确地,而表达却很不令人满意(甚至让人无法理解),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近代中国出不了现代科学?

XN曾经讨论过下面的所有因素都不是造成中国发展不出科学的原因:政治因素、制度上的问题、科举制度、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观念上的问题、天人合一的观念、宗教因素、地理因素。而是中国缺乏演绎逻辑的传统。而演绎逻辑基本结构的语言形式命题结构以及命题结构的基本要求在汉语中几乎不存在。那就是命题结构的完整性(上下文自由的、不依赖语境的)。我加上一条,还有就是逻辑命题中的每一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明确性。这两个基本要求在传统汉语中(后一个概念的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基本上是残缺的。XN证明命题结构的不完整,举的例子是古典文献没有标点,断句成为一种学问。而且断句也是各有所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一个句子用逗号还是用句号,很多人也很踌躇。这是汉语表达基本命题的句子边界不清楚的表现。如果一种语言表达命题的基本单位边界都不清楚,你不能指望说这种语言的大部分人有严密的逻辑表达。其次是构成命题的基本单位:主项、中项、小项。这些最为基本的原子单位,在汉语的很多学科中都不甚明了。最突出的便是为大部分国人称道的中医中的以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我们甚至无法知道它们的外延,即使无法用特征范畴来描写,就连用典型性方法也无法得到描写。

有人说,当代中国在科学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是的,这正应该归功于现代汉语吸收了西洋语中的不少概念和语法形式。用XN的话来说,因为100年来我们汉语的书面结构已经变得更像欧洲语言,而不太像《水浒》语言了

任何语言都是为了满足该社会团体进行思维和交流而约定的一套符号系统。那么,任何语言都能满足该社会团体思维和交流的需要。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语言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因为所有的语言都能满足它所服务的社会团体。如果一定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那就实际上是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团体之间进行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比较。由于思维领域和交际领域不同,因此,比较只能在相应的领域内比较。例如,文学艺术领域内的比较,如诗歌。在诗歌语言方面,汉语或许是世界上出类拔萃的工具语言。而在数学、天文物理以及数理逻辑学方面,英语算是好工具。然而任何某一领域内工具的适用性都不能作为这种语言整体上的评价。因此,语言之间笼统的优劣比较或许是没有意义的。

【编者后记】

关于语言是否有高低级之分的争论,看来一时间不会有简单的结论。学者们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说,比较本身没有错,但关键是比较了之后怎么办,我们不应该停留在比较之后所带来的一时的自大或自卑的心理感受上。诚哉斯言!争论过后,让我们回归冷静,继续思索,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兴贡献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