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划相关研究概况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1-04浏览次数:439

【摘要】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语言立法属于政府行为,是国家干预语言使用的主要手段,对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虽然对语言规划和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国内外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加以研究和定义,提出了适合各国国情或地区特色的语言规划及政策。

  【关键词】语言政策与规划 内涵 历史 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内涵

  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语言立法属于政府行为,是国家干预语言使用的主要手段,对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政策、语言立法与语言规划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并已经成为该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在某些领域可以替代使用。但是,确切地说,语言政策是指广义的语言、政治和社会目标。这些目标是通过具体语言规划的执行得以实现的。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是对语言和政治关系的研究,“语言政策必须考虑到语言对个体、民族、社会及国家的意义,其中也涉及认同的概念。”①一般的语言政策研究大都是探讨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如何处理好国家统一的语言和各民族语言的关系,使语言规划更加合理。语言规划研究的则是某种社会对通用语的选择。语言规划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家语言,而不只是民族语言。它关注的问题是由若干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或者是由几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选用什么语言作为共同的交接语,而不是民族内部的语言分歧和共同语的形成问题。

  人类有意识影响语言发展的活动由来已久,今天人们一般用“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来特指这个领域。语言规划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是美国语言学家Eniar Haugen在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来的。Haugen认为语言规划是社会规划中的一个部分,他认为语言规划是为一个言语社区建立目标、政策和过程的活动。它可以包罗万象,小至新词使用的倡议,大到一门新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政策规定。

  在Haugen语言规划定义及近代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刘海涛提出自己的观点:语言规划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为了对语言进行管理而进行的各种工作的统称。所谓规划或管理,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语言的选择和规范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等方面的具体问题。②语言规划的实施必须通过颁布相应的语言政策、语言法律与语言法规得以完成。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会用一些政策或语言法律法规引导或安排各社会集团的语言地位、约束各社会集团的语言行为、协调各社会集团间的语言关系。这种关于语言地位的政策与法律的确定属于语言规划的内容。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历史

  西方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历史。语言政策与规划是人类有意识的对语言发展的干预,它一般是由国家授权机构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为了提高全国或全民族的语言交往效率,提高社会凝聚力,国家会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语言规划。“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从来就不是消极地任其自流,总是要积极地、有意地影响语言的发展。这是人类主宰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主动施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语言规划逐渐成为各国政者十分自觉的行为。”③

  作为工业革命的前奏,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上、文化上,也包括在语言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它唤起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使西欧诸国建立起现代民族国家,同时也大大促进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在此之前,古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强盛,造就了拉丁语在欧洲古代“超级语言”的地位。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使西方诸多民族语言从统一的国际通用语(拉丁语)中分离出来。“西方能很早就脱离中古世纪的黑暗时代,也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尊重各自的母语有重大关系。在此之前,欧洲的学者都用拉丁文写作,但是从文艺复兴思想普及之后,他们就逐渐使用各国各自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④其实,早在15世纪,欧洲人发现新大陆进而统领全世界之时,“语言作为立国的工具”的重要性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语言的发展与经济水平密不可分。在封建社会里,小生产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可能给民族共同语和全国通用语提供条件。只有在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市场在全国开始形成的时候,全体民众和国内的各个语言集团才会产生形成全民族共同语和全国通用语的要求。西欧、日本等许多国家在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规划实现了民族共同语的普及。

  二战后西方语言规划与政策的历史可以分成不同时期。按照刘海涛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为一个阶段。第一阶段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目标基本上与那些新建国家的整体目标密切相关,即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而这一过程中被仿效的对象大多是具有“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一方领土、一种政治概念”传统的西方国家。这样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目标就成了消除语言多样性所带来的语言交际问题了。

  中国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历史。中国传统的语言规划主要是对文字和书面语进行规划,很少涉及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对汉语和民族语的关系不加关注。原始阶段各个部落的文字存在众多歧异,黄帝予以正名。《礼记》说:“黄帝正名百物以民共财。”正名即正字。由于当时的语言文字不统一,于是黄帝派史官仓颉始“作书”,整理统一文字,这可以看作我国语言规划的开始。西周周宣王时期,根据西周王室使用的文字编纂的字典《史籀文》,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规定只有王室的史官能够使用,它实际上起到了一种规范文字的作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实行了“书同文”的政策,将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汉魏时期朝廷专设“书学博士”,负责汉字书写的规范化。此后,汉、唐、元、明、清各朝均有官修著作用以规范文字,如明代的《洪武正韵》和清代的《康熙字典》。

  中国现代语言规划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之一是语文运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四场运动:一是文体方面的“白话文运动”;汉字方面的语文运动,即拼音化运动和汉字改革运动;三是口头语方面的“官话运动—国语运动—推广普通话运动”。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美国语言学家Einar Haugen在此领域进行了初步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了“语言规划”概念。他的研究影响深远,吸引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此展开了进一步调查与研究。语言规划研究比较著名的成果是文集《语言能被规划吗》。关于国外语言政策与规划方面的研究历史与概况,刘海涛在《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一文中做了详细的陈述,尤其是对“语言规划”定义作出了不同诠释。⑤

  国内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虽然中国语言规划的实践活动古已有之,但国内学者对语言规划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借鉴国外专家学者理论基础上,对中国的语言规划或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胡壮麟认为语言规划旨在发现和解决交际问题,它要解决的是全国性问题,故需较长时间评估和一定的理论框架指导。⑥姚亚平认为语言规划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是确定各语言集团在社会共同体中的语言地位、协调其语言关系,提高全社会的语言交际效率,促进全社会的语言凝聚力;研究重点与难点是如何处理各语言集团之间的语言差异与冲突;语言规划的实施主体是政府机构,实施的手段是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语言政策。⑦魏晖从资源角度对语言规划进行研究,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中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语言资源管理经验,对语言文字进行中长期规划,语言规划应该符合本国国情,面向世界。⑧

  语言政策和规划历史悠久。良好的语言规划和政策有助于民族共同语的诞生,促进地方、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尽管中国传统的语言规划主要是对文字和书面语规划,但它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规划与政策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虽然对语言规划和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加以研究和定义,提出了适合各国国情或地区特色的语言规划及政策。本文对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内涵、历史和研究概况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发现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专家学者涉足不够,尤其是中国边缘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与规划方面极其欠缺,譬如海南黎族和苗族语言规划和政策方面的研究,期望本文能够对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应用外语系;本文系2008年海南省社科联课题“海南特区多元文化与多元语言政策研究”成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