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峰司长访谈:如何建设“和谐语言社会”

发布者:林达发布时间:2010-12-12浏览次数:162

主持人:另外,普通话推广方面,现在出现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欠发达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难度在技术层面,通过学习,可以达到更高标准的水平;而发达地区,尤其上海、广东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方言作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和普通话,明显出现一些冲突。比如说广东强调捍卫粤语,上海强调自己的上海话。我前天在上海有一个人就说,他让孩子幼儿园讲普通话,回家他们要讲上海话,不能忘了上海话,不知道你怎么评价或者看待这些的现象。

  王登峰:一开始我们就谈到了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那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语言文字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核心利益是什么?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这是核心利益。语言文字跟它有关系吗?关系太大了,古代的时候强调“书同文”,就可以解决交流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假如在北京有一个人,在天津有一个人,这两个人见面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口语的交流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我们要强调“语同音”,就是为了面对面交流的方便。

  有一次我在菲律宾讲学,有一天跟几个华人在一起聚会,有从美国来的,从日本来的,从大陆来的,还有台湾来的,那天我们5个人,我只会普通话,有一个人只会闽南话,有一个只会粤语,台湾的讲话跟福建差不多,我们5个人在一起,晚上交流用的什么语言呢?用的是英语。当时我就有种很悲哀的感觉。当我们现在推广了普通话以后,不管从哪儿来的华人坐在一起,我们都可以非常顺畅的交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它确实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统一,如果在中国的某一个地区流行的语言和中国其他地区流行的语言不一样,后果是什么?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它跟其他地方的交流少了,而这个地方经济又很强势,人们的自我意识又很强,这样国家的统一就有问题了。民族团结也是如此。少数民族有学习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但是在一些法定领域,如党政机关、学校教育、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领域,也应该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一个标志。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一个国家内,在一个地方,你的语言是一个频道;但是到了另一个地方,你就得转换频道,转不了的话,那就对不起了,会很麻烦。这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交际成本就增加了。第二,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了以后,他整个的民族认同感、统一感就会减少。所以说我们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也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如果我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学习一种语言,我怎么幸福?也就是说我要做一个中国人,我就要学会广东话、上海话、福建话、潮州话、浙江话、东北话、陕西话等等,所有的话我都得会,我才能在中国行走。这样的话,实际上每一个人都付出了很高的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强调一定要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同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也不是说所有的交际场合都要用,就是要在确保整个国计民生的四大领域中使用。包括:党政机关、学校教育、新闻媒体、公共服务。除了这四个领域之外,那就是依每个人的爱好习惯了,我喜欢英语,我就多用英语,我在家里喜欢跟我孩子讲家乡话,私下场合里,跟同事或者朋友喜欢讲方言什么的,这都没有关系。

  主持人:换句话说,首先你还是强调普通话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性,另外,对地方文化,在一定范围内是应该支持的。

  王登峰:那没问题。

  主持人:在有限的范围内,方言是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载体。

王登峰:对,你的方言,除了国家法律规定的要讲普通话的场合外,你什么时候都可以讲。就好像说开大会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还没有开会呢,先一起聊天,聊天的时候大家讲方言,开会之后都讲普通话。这就叫“和谐语言生活”,就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体,同时,其他的语言文字还有它使用和存在的空间。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现在有很多所谓的“火星语”,反正我看不懂,我以为是写错了,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流行的就是这么写的,包含一些把英文、汉语夹杂在一块儿的写法等等,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王登峰:我觉得,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网络语言看作是一种方言,悉听尊便,但是让网络就归于网络,什么意思呢?不能带到教室,不能带到作业上。在网络上,除了必须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方,比如新闻或重要公告,其它地方,比如在留言板讨论区,甚至QQ聊天的时候,你爱用什么用什么。开个玩笑的话,你说两口子谈话,他们用什么语言还用管吗?人家怎么方便怎么说,人家有的时候做一个手势就清楚了。在网络上,很多人出于好奇也好,猎奇也好,说用这样的字那样的字,特别是在网络留言板讨论区里面,这都没有关系。现在很多小孩子、年轻人就说,你看这个看不懂,说明你落伍了,我们这些人就懂。没关系,你懂就懂,我不一定非要懂的,我要想更多的了解,我可以懂,但不是必须的。就好像说我们这些人就讲这种方言,也没碍着你。但是你得真的不能碍着我。什么叫碍着我?当你要向我报告一件事情,或者请求一件事情时,你用了我听不懂的话,那你就得不到我的回应。另外如果你把这种话放到作业里面,老师也不会按照你们那个“方言”回应了,老师还是会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好多东西都会有一个自身的进化过程。

  主持人:还有一个关于简繁体汉字的问题,汉字真的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一种文字了,但是关于简繁体汉字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登峰:首先,汉字的简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就是甲骨文,距今三千年左右,在殷墟发现了殷商的甲骨文,然后从甲骨文到金文,变化不是很大。甲骨文刻在甲骨上,金文刻在皿器上。后来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文字从小篆到大篆,再往后到隶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逐渐简化的过程。我们现在的繁体字简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的。简化汉字主要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文盲很多,很多人不识字,要普及教育,要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所以实行了汉字简化。简化汉字,首先是适应了汉字本身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是适应了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各方面都需要去努力建设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今天来看,简化汉字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关于繁简论争的几个不同观点,一个说简化字割断了历史和文化,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如果说简化字会割断历史,汉字简化一次就割断一次历史,那中国历史已经被割断无数次了。我觉得这是不符合历史,不符合事实的。

  第二种,说字简化了我们就读不懂古籍了,这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学会了简化字以后,再认繁体字其实也很简单,我从来没学过繁体字,但我阅读繁体字方面一点障碍都没有,最多是某个字犹豫一下,不知道就翻翻字典,很容易。因为字典括号里面都有繁体字,所以这个是不成问题的。而且现在差不多所有出版的古籍都使用简化字。

  第三种,说繁体字通过字形来判断字义非常清楚,简化了以后把它的意思都搞反了,甚至没有意思了,这个也没有道理。因为学过训诂学的人都知道,训诂学有一种方法,是根据字形来判断字义的,这个字是什么字?不是繁体字,也不是简化字,也不是隶书、小篆,是甲骨文和金文,也只有甲骨文和金文有根据字形来判断字义的功能。当然,我们现在很多的字形已经演化过来了,比如灰尘的尘,甲骨文怎么写的?三只鹿放在一起,下面四个点,古人说三为多,就是一群鹿跑起来以后,扬起的灰尘,那叫尘,很形象吧。但是后来说三只鹿太麻烦了,接下来就把它改成一只鹿,一个鹿下面加四个点,那一只鹿跑起来的灰尘比一群鹿就少多了,但是大家都知道是这个意思,所以繁体字的尘就是一只鹿下面四个点,而简化字就变成了“小土”,不一定鹿跑起来才有灰尘,现在汽车的灰尘比它大多了,“小土”,灰尘不就是小土嘛,很形象。但是根据字形,你只有看到三只鹿才知道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古人已经简化过了。

  另外说工厂的厂,繁体字里面那个“敞”,它干吗用的?只表示读音,表示这个字读音读chang,真正的意图就是一横一撇,就是简体的“厂”。所以说好多人其实不懂得文字的规律和历史,只是望文生义。比如我们最常说的爱,说简体的爱没有心了,繁体爱不是有个心嘛。有一天我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在日本,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我正准备在日本掀起一个运动,我说什么运动?他说叫“让爱有心运动”,我说爱字跟心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你看甲骨文的爱怎么写的?上面一只脚,脚趾冲前,下面一只脚,脚趾冲后,中间是一个“胃”,我们看看中国古人是怎么定义爱的?你试一下一只脚冲前,一只脚冲后,这叫什么?徘徊、流连忘返,你爱一个东西就是老围着他转,不忍离开,这叫爱,中国人是用脚来定义爱的。中间这个“胃”是什么?是打嗝儿,打嗝儿跟爱有什么关系?见了面以后,怎么样啊?最近身体好不好?嘘寒问暖。这就是中国人的爱。

  主持人:我第一次听到这么解释爱。

  王登峰:它跟心没有关系。

  主持人:说到这儿,我有一个建议,现在全球汉语热,全世界有五百多个孔子学院,几千个孔子课堂,我倒是觉得你们是不是应该对这些老师做一次中华经典方面的培训或者读经典的活动,是不是可以考虑组织这么一次活动?

  王登峰:应该是可以的。

  主持人:汉字不仅仅是汉字,更是文化,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载体和代表。我倒是觉得应该把这两者充分结合起来,那时候就真正可以实现中国文化的大同。

  王登峰:对。

  主持人:还有一个建议,因为我们是做网络的,您刚才说的这些,我觉得完全可以考虑做些事情。您已经有想法做中华经典资源库,我们也非常愿意贡献我们的力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网络这种传播手段也是年轻人所乐于接受的。我不知道这两个建议是否可好?

  王登峰:非常好。

  主持人:谢谢您,非常感谢。

  王登峰:谢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