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中外语使用情况调查

发布者:郭家堂发布时间:2011-04-28浏览次数:151

作者:赵蓉晖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2011-4-12 9:39:00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78 3 版“特别策划”文章之一。  

  为配合国家对于上海市“四个中心”的国际化城市战略定位,上海市的语言环境也在向国际化目标靠拢,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外语的使用越来越多。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网站提供的数据,2010年1—9月,上海吸引了485.76万外国游客。如果从这些外籍人士在上海的基本活动需求来看,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是最应提供外语服务的领域,它是维护城市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一般表现为公共场所的各类信息导引标识,可分为三个级别:城市出入口的交通与服务导向系统;市内交通的信息导向系统;市内公共服务、娱乐、商务设施的导向系统。2010年2—5月,我们对这三个层面的外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为方便表述,本文把以双语、多语和纯外语形式出现的(文字或语音)服务信息统称为“外语信息”。

  在第一级中,通过对虹桥机场、浦东机场、上海火车站、上海南站、长途汽车总站、上海南站长途客运站的实地调查发现,这些重要的城市交通机构的公共信息导向系统中,外语信息所占的平均比重为67%。其中,机场情况最好(79.5%),火车站次之(62%),长途汽车站外语信息量最低(43%),见图1。

  第二级中,通过对地铁、公交车站、公交车、出租汽车、市内轮渡、道路标识及交通指示牌、街区信息导向牌的实地调查发现:

  1.公交运输中,外语信息所占的平均比重为59%。其中,地铁的外语服务情况最好,外语信息量占70%;轮渡次之,外语信息量占61%;公交车较差,外语信息量只有42%,公交车站上的信息全部都只有中文,见图2。出租车内一般都配备了双语或多语信息标牌,还有英、日文的外语服务热线提示。但我们的实地采访表明,绝大部分出租车司机都不具备提供外语服务的能力,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使用外语求助热线。

  2.城市道路交通、街区的信息导向中,外语信息的平均比重为66.7%。我们调查的外国人经常出现的几个地段情况不一,其中徐家汇地区的外语信息量占89%,大拇指广场75%,南京东路地区70%,豫园地区66.7%,陆家嘴地区60%。这个结果说明在上海市内部,外语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像豫园这样的特色旅游景点,可以说是外国游客到上海必游之处,其外文信息的拥有量却只排在第三位。

第三级的调查对象包括宾馆、饭店、商场、旅游景点、展览馆、医院、政府办事大厅和娱乐场所。我们选取了36个样本单位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中显示的结果看,旅游景点的外语服务情况最好,这和旅游管理部门的明确要求是分不开的。

把上述情况进行汇总,可以得出上海市外语服务信息的总体比重为65.3%,从表2也可看到上海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中不同层级的外语服务情况对比。

  我们在设计调查项目时,设想一个完全不懂中文或者仅仅能说一些简单问候语的外国人到达上海后可能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信息,以便完成他在上海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游览和简单的文化娱乐活动,选择样本时尽量选择那些外国人经常出现的地点。因此,65.3%这个结果应高于上海市真正的平均外语信息量。

  语种方面,我们采集到的外语信息几乎全部都是英语信息,仅有少量的日语、朝鲜语、法语信息,说明本市公共服务领域的外语语种倾向性非常明显。这种情况和当前英语的国际传播情况是吻合的。但是上海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却表明,2005—2009年,在沪常住外国人口中,日本人和韩国人最多,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人数总和比日本人略多,在沪德国人和法国人人数也进入了前9名;2009年到沪旅游的外国人中,按照人数排前9名的国家依次是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英语国家旅游者的总人数还不如日本一个国家的旅游者多。仅从服务对象的语言分布看,上海市使用的外语语种和现状似乎有些不符。

  从外语信息的质量看,错误和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其服务功能的发挥,甚至可能带来误解、造成不良心理反应。例如把“安全出口”译成“safe export”(按字硬译,用词错误),“残疾人专用”翻译成“Special for Deformed”(生硬粗俗),“退票处”译成“Ticket Office”(语义残缺),“游客止步”译成“No More Steps”(令人莫名其妙)等。现有的外语信息链条不够完整,缺乏衔接和呼应,不能满足指示信息的功能,例如,在豫园地区,“豫园”的名称就有三种译法,见图3,让真正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摸不着头脑。

  上海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外语使用情况说明,国际化城市的语言环境建设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如何让语言环境真正成为塑造友好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管理协调和标准制定方面都有不少工作要做。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蓉晖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本文为上海市语言文字应用“十一五”科研规划项目“世博会外语环境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