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独立后的语言规划及纷争

发布者:林达发布时间:2010-12-12浏览次数:765

巴基斯坦独立后的语言规划及纷争

官忠明 王锐俊

一、引言

巴基斯坦(全称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半个世纪以前曾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814日独立时的巴基斯坦包括东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国)和西巴基斯坦。1972,巴基斯坦退出英联邦,可英国殖民者带来的语言却在那块土地上扎下了根。

巴基斯坦建国后,语言问题引发不少争论、冲突乃至***件,历届政府都面临语言纷争和决策,通过积极的规划和措施,总算确立了乌尔都语作为国语的地位,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和影响,但它不仅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取代英语,成为官方语言,反而一直受到其他本土

语言和英语的双重挑战。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在巴基斯坦,不同的阶层选择不同的语言。总的说来,统治阶级更倾向于英语,被统治阶级更倾向于乌尔都语。本文所说的统治阶级是指重大决策制定者或影响重大决策的封建贵族、军官和商业巨头,他们中有些属于直接做出重大决策或影响重大决策的上层社会,另一些人则属于英语娴熟、完全英语化的政府官员以及其他领域的精英分子,主要是这些人的倾向使得国语的地位难以提高。至于被统治阶级,本文指的是那些(觉得)被排挤在他们梦寐以求的权力和影响之外的人士,包括旁遮普省的中产和中层、中下层阶级,信德省城区和其他地方城区讲乌尔都语的市民,他们认为用乌尔都语替代英语有助于提升讲乌尔都语公民的社会地位,虽然他们人数众多,但影响不大,尤其是对统治阶级的决策。所以,半个世纪过去了,国语的地位远不及殖民者留下的语言。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着重从统治集团这个层面去探讨宏观语言政策和纷争。

二、独立之初和20世纪50年代:态度鲜明

建国后不久,国父穆罕穆德·阿里·真纳在1948年的一篇著名的演讲里支持乌尔都语用作惟一的国语,其他领导人也表达了要用乌尔都语取代英语的意思,具体措施是改变教学语言和开展语言规划。

19486月召开的第一次教育顾问委员会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小学阶段教学语言应该是母语”。第二次会议组建了研究乌尔都语的委员会,并探讨了大学里如何用乌尔都语取代英语的问题。该委员会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之一是,1952年开始,乌尔都语用作中等教育的教学语言,高教委员会也同意大学阶段停止用英语教学。此外,还成立了语言委员会,在两所大学中设乌尔都语教授职位,资助乌尔都语的研究,组织翻译、出版了大量书籍,杜撰乌尔都语科技新词语,出版乌尔都语词汇手册等等。

说乌尔都语的中层和中下层阶级也做了很多努力,并得到了统治集团的支持。然而, 20世纪50年代末,与殖民统治时期一样,占主导地位的语言仍然是英语。一方面, 1956,统治集团接受了东巴基斯坦的要求,同意孟加拉语也成为巴基斯坦的国语,因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乌尔都语。另一方面,人们在语言的选择上非常功利和现实,尤其是人数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他们发现要获得权力、社会地位和财富,就得进入高级文职部门、军队或其他专业领域,而英语却仍然是进入这些部门、领域的敲门砖,也是社会阶层、城市背景、家庭富裕、社会关系的标志。因此,不仅城里中层和中下层阶级,而且来自文盲家庭的封建、部落贵族首领都尽量把孩子送到声称培养社会精英的英语学校去读书,军队也为子弟开办军校和示范学校,给他们提供精英教育。也就是说,富有阶层(封建、部落贵族,商业大亨等)和权力阶层(军官和官僚)都想方设法使子弟掌握英语,从而跻身精英群体。结果,他们一方面声称要通过推广本土语言创造平等机会,另一方面又通过精英教育而缩小了挑选精英的范围。

三、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支持英语

这段时期(1958~1969),巴基斯坦的总统是穆罕穆德·阿尤布·汗将军。此人一向瞧不

起政客,认为统治巴基斯坦的精英应该由英语学校来培养。他任军队总司令期间,为培养管理国家的精英而创办了一些军事院校,这些学校的正式交际语言都是英语,禁止本土语言的使用。他统治期间,巴基斯坦的文职部门与部队一样通用英语,而且很多工作人员的英语极为流畅娴熟。因此,尽管讲乌尔都语的中、下层人士倍加努力,阿尤布·汗政府比以前任何政府都更公开地支持英语。

1959,国家教委宣布乌尔都语为普通学校6年级以上的教学语言,在讲乌尔都语的中产

和中、下层阶级中颇得人心,但对英语的地位并没有任何影响,实际上等于默认了英语学校的存在。英语学校虽然承认国语应该在教育体系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也认为英语应该在教育体系中占有永久的位置。

    另外,学生健康与问题委员会对英语的庇护相对国家教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些大学(如卡拉奇大学、旁遮普大学、信德大学)在学士课程考试中已改用乌尔都语,可是,学生健康与问题委员会却对此提出批评,指责它们在改用国语过程中过分感情用事,缺乏理智,直言不讳地为英语学校辩护,称其教学质量上乘,旨在培养优秀毕业生进入国防、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团体、私企。不过,该委员会的确也认为这类学校的存在违背了宪法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甚至建议政府不要再建这样的学校,但却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甚至还建议允许现有的英语学校办下去。结果,这类学校在阿尤布·汗统治期间继续红火。

1963,西巴基斯坦提出“西巴基斯坦国语议案”,要求乌尔都语被用作官方语言。该议案送往各部委和学校征求意见的结果是,虽然大家一致认为从原则上乌尔都语应该取代英语,可是都觉得没有充分的翻译工作和规划是行不通的。为此,政府分别在拉合尔和达卡成立了两个机构开展翻译和规划工作,可具体什么时候取代的问题一搁又是10年没有答案。

因为阿尤布·汗支持英语的倾向,乌尔都语团体的活动非常积极,西巴基斯坦青年运动年年集会、游行,要求在生活各个领域用乌尔都语替代英语,其成员到处收集签名要求旁遮普大学的教学语言改为乌尔都语。1961,公共场所的英文招牌、名片、请帖等都换成了乌尔都文。尽管如此,到阿尤布·汗统治结束时的1969,乌尔都语的地位远不尽如人意。的确,乌尔都语成了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课,高校入学考试也用乌尔都语,西巴基斯坦乌尔都语研究院、中央乌尔都语委员会以及文学发展协会等组织运作正常,总统每月对全国发表电视讲话用乌尔都语。可这些仅仅是表面现象,因为进入特权阶层的先决条件仍然是英语流畅。

四、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政策偏激

在穆罕穆德·叶海亚·汗执政期间(1969.3-1971.12),一份官方文件承认,能与不能娴熟地用英语表达思想者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高校用英语教学不仅维系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而且使富家子弟永远占有优势。因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各级学校的教学语言全部改为孟加拉语(东巴基斯坦)和乌尔都语(西巴基斯坦)

省政府的工作语言于1974年分别改为孟加拉语和乌尔都语。1975,中央政府正式使用孟加拉语和乌尔都语。

拉合尔乌尔都语研究院表示赞同这些提议,乌尔都语团体领导人也表示认可,但由于阿尤布·汗公开支持精英教育,所以,乌尔都语团体自然认为它们偏激,而实际上算不上,因为并没有废除精英学校的内容。尽管如此,这个政策遭到英语团体的质疑,在一次语言会议上他们向政府代表提出了很多无法回答的问题。各省坚持本地语言的中层和中下层人士的反应也很强烈,旁遮普省和信德省以保持地区文化和生活方式、消灭特权、保证他们在国家文职部门所占比例等理由要求用本土语言教学。根据1970年出版的“新教育政策”, 1972年将成立一个委员会,专门解决官方语言不再用英语而用国语的有关问题。

五、20世纪70年代:宪法明确

1972,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开始执政,虽然他领导的人民党的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但精英统治思想仍占上风,所以,乌尔都语支持者不相信布托真正会用乌尔都语取代英语。这一届政府采取的惟一具体步骤是在1973年的宪法里承认乌尔都语为国语,其第251条这样写道:

(1)巴基斯坦的国语是乌尔都语,15年之内应该安排乌尔都语用作官方语言和其他目的。

(2)根据(1),英语可以用作官方语言直至安排乌尔都语取而代之。

因此,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又可以名正言顺地再用15年。为了取悦使用乌尔都语的中、下层阶级,布托本来不得不废除培养精英的英语学校,可这样就会疏远英语娴熟的精英群体,也会疏远各地民族主义团体。伊斯兰教对宗教团体最具有感召力,所以,布托宁愿通过宗教措施来安抚他们,而不愿意用乌尔都语取代英语,因为这会引起很多争议。因此,在布托执政期间,乌尔都语团体的一切努力(包括创造技术词语、召开年会、在议会进行辩论等)都没能改善乌尔都语的地位。

……………………

本文收集于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

 

Tariq Rahman: (1)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ul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rachi,1999.

(2) The Urdu-English Controversy in Pakistan, ModernAsian Studies, Volume 31 Part 1, February 199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