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保证学位研究生的质量,特制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1、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 培养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通晓本学科研究方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科研成果,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具有从事高层次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和独立担负专项工作能力的高级英语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人才。
二、 研究方向以及导师:
| 序号 |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内容 | 导师 |
| 01 | 1.英语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介绍英语语言学各领域(尤其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和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 戴炜栋 教授 |
| 02 | 语用学 | 熟悉语用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学会应用语用学的主要理论原则及方法来研究、审视语言交际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 何兆熊 教授 俞东明 教授 |
| 03 | 1.语言测试研究 2.外语教学法 | 系统研究语言测试理论、外语考试开发、命题研究、考试评估等。 主要研究课程设置、教材及教法、课程评估等。 | 邹申 教授 |
| 04 | 1.形式句法研究 2.语言认知研究 3.语言习得研究 | 研究生成语法理论、语言的哲学观、语言与心智的关系、语言的心理机制、语言的认知原理。研究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可及性、二语习得模式等。 | 梅德明 教授 |
| 05 | 1. 语法学:系统功能语法 2. 社会语言学 | 研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具体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使用、语言的生成、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的关系等问题。 研究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着重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同时也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共变。 | 李基安 教授 |
| 06 | 1. 认知语义学 2. 外语教学理论 | | 束定芳 教授 |
| 07 | 英美现代文学 | 全面考察英美现代文学的演变过程,深入研究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主题、艺术形式、创作技巧和语言风格,并探讨其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 | 李维屏 教授 |
| 08 | 1.莎士比亚研究 2.美国诗歌研究 | 主要研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十四行诗和美国早期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要诗人的作品,探讨其主题思想、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 | 史志康 教授 |
| 09 | 美国文学 | 在熟悉和了解历史及文化大背景中的美国文学各领域基础之上,探讨作家和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 虞建华 教授 |
| 10 | 1.英国文学 2.当代西方文论 | 研究英国文学通史,以及英国战后戏剧。 研究当代西方文论的主要流派,解读西方文论与文本。 | 张定铨 教授 |
| 11 | 翻译学 | 研究国内外翻译理论和翻译状况,研读古今中外翻译理论的专著、论文以及汉译英和英译汉的优秀作品,提高翻译评论能力和实践水平。全面系统地了解并能综合运用翻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国内外翻译理论展开独立的科研工作。 | 冯庆华 教授 |
| 12 |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与应用 | 采用授课、专题研究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比语言学的某个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2)某个具体语言现象的对比研究,3)对比研究与某项外语教学任务或某个翻译问题的关系研究。 | 许余龙 教授 |
| 13 | 英语修辞、文体、语篇和理论与应用研究 | 对英语修辞、文体、语篇的理论研究,并结合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汉口笔译进行应用研究 | 胡曙中 教授 |
| 14 | 美国文化 | 研究美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探讨它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重点考察美国多民族文化的张力和整合,以及美国历史上的文化思潮、文化现象和文化运动。 | 王恩铭 教授 |
| 15 | 外宣翻译 | 以翻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新闻媒体典型实例,全面系统地探讨我国对外宣传媒体中新闻信息类资料的英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及对策。 | 张 健 教授 |
| 16 | 英美文学 叙事学 | 研究英美文学作家、作品、思潮、流派以及发展史,多维度解读作品、思潮等。研究的重点为美英国族裔文学、美国文学史、以及英美批评。 | 乔国强 教授 |
| 17 | 与实践外语教学理论 |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是外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包括课程设置、大纲设计、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外语教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等。 | 陈坚林 教授 |
| 18 | 应用语言学 | 研究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手段与实践,重点探索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理论、原则、方法与手段,总结和寻求基本规律,以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建设与外语教材编写体系。 | 庄智象 教授 |
| 19 | 跨文化交际学 | 培养对跨文化领域知识及应用的理解, 课程涵盖人际交流、群际交流、大众传播和跨国交流,并以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方法为重点,研究价值观、身份认同和核心文化,强调西方理论在本土的应用,致力于发展跨文化教育与研究的能力。 | 王恩铭 教授 顾力行 教授 |
三、课程学习以及学分的要求:
总学分:20 学分
其中: 公共必修课:2门,10学分
学位必修课:3门,6学分(本研究方向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2门,4学分(其他研究方向专业课程)
硕士为同等学历者,需补硕士生课程3门,共6学分,其中2门(4学分)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方向必修课(语言学、文学、英美文化或翻译学方向), 1门(2学分)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方向选修课(语言学、文学、英美文化或翻译学方向)。
四、颁发的学位:颁发
五、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视情况可申请延长一年。
六、部分课程简介: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内容简介 | 授课人 |
| 01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本课程简介二语习得的有关研究,重点关注儿童及成人在自然的和有教师指导的条件下、在外语或二语的环境中、单个或集体的语言学习。 | 戴炜栋 |
| 02 |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 本课程简介社会语言学领域最近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就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概念和原则开展实验研究和调查工作。 | 戴炜栋 |
| 03 | 语用学研究 | 本课程介绍语用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研讨实际问题,指导学生的语用研究。 | 何兆熊 俞东明 |
| 04 | 测试理论研究 | 本课程回顾和讨论各阶段测试观点与理论,以及测试理论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理论发展的关系。本课程采取讨论的形式。 | 邹申 |
| 05 | 考试开发 | 本课程探讨考试设计、开发中的各个要素及环节;研究考试与教学的关系、各类测试方法、以及如何有效的测试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本课程采取讨论及完成课程项目的形式。 | 邹申 |
| 06 | 语言课程设计与评估 | 本课程讨论语言课程设计原理、大纲与规划的关系,课程设计中的其他相关要素以及评估原则和手段等。采取以讨论为主、完成课程项目为辅的形式。 | 邹申 |
| 07 | 句法理论研究 | 本课程介绍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学派提出的句法理论,探讨生成句法模式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影响。 | 梅德明 |
| 08 | 语言认知研究 | 本课程研究自然语言与人类认知的关系,探讨语言知识与语言使用的心理基础和认知模式,解析语言、思维与文化的交互作用。 | 梅德明 |
| 09 | 语言哲学论 | 本课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研讨语言与语言行为的物质基础、认知特征、文化本质、社会作用、交际模式、变化规律等。 | 梅德明 |
| 10 | 语言习得研究 | 本课程研讨第二语言习得的机制与原理,重点研究普遍语法的可及性,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影响外语学习的若干因素。 | 梅德明 |
| 11 | 社会语言学研究 | 本课程研究社会语言学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对社会的影响,即语言的社会功能;其次是社会对语言的影响,具体指语言的变异、变体和语言使用习惯上的差异。 | 李基安 |
| 12 | 语言学方法论 | 本课程主要涉及统计方法和调查方法在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中的应用,内容包括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调查、采集研究样本、运算和解读数据等。 | 李基安 |
| 13 | 语义学理论
| 通过阅读经典原著,了解语义研究的历史发展、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重要流派。 | 束定芳 |
| 14 | 认知语义学 | 通过阅读经典原著,研究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课题以及重要研究方法。 | 束定芳 |
| 15 | 英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 本课程研讨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诗歌、小说与戏剧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 | 李维屏 |
| 16 |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 | 本课程研讨现代西方批评理论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各种批评理论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介绍文本和叙事学研究 | 李维屏 |
| 17 | 哈姆雷特赏析与研究 | 本课程通过对哈姆雷特赏析与研究,了解莎士比亚的最富思考性特质,帮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 史志康 |
| 18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赏析 | 本课程赏析莎士比亚十四行的诗,这是莎翁情感的结晶,在风格上自成一体, 在内容上包罗万象,特别是一个巨人的情感历程,语言精当洗炼。 | 史志康 |
| 19 | 文学研究基础 | 本课程介绍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论文撰写的一些基本方面,包括创新立意、选题、规范等,指导学生进行论文选题准备。 | 虞建华 |
| 20 | 文学批评实践 | 本课程介绍涉及文本分析和文学批评理论,以讨论和实践为主,指导学生撰写达到发表水平的文学批评论文。 | 虞建华 |
| 21 | 文学翻译 | 本课程介绍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文学评论翻译的一些特征,通过赏析、比较和实践,了解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和美学标准。 | 虞建华 |
| 22 | 当代西方文论 | 系统研究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理论基础、主要影响,及其与文学文化的关系。 | 张定铨 |
| 23 | 当代西方文论原著研究 | 通过原著选读,研究对当代西方文论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性著作,了解这些经典作品对战后人文思想的深刻影响。 | 张定铨 |
| 24 | 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 | 本课程分七个部分,包括“总论”、“描述语言的翻译研究”、“诗词翻译研究”、“习语翻译研究”、“修辞翻译研究”、“文化翻译研究”、“红译家风格比较研究”,着重比较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与霍克斯译本的风格。 | 冯庆华 |
| 25 | 译者风格研究 | 主要研究杨宪益、戴乃迭、霍克斯、王科一、王佐良、许渊冲等翻译家的风格,研究目的是帮助博士生有效地提高对译者与译作的分析能力,为自己着手进行文学翻译实践、树立自己的翻译风格打下一定的基础。 | 冯庆华 |
| 26 | 英汉对比:理论与实践 | 本课程系统讨论英汉对比研究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探讨如何在各个语言层面上深入研究英汉之间的异同以及如何将对比研究运用于各个相关领域中去。 | 许余龙 |
| 27 | 英汉对比专题研究 | 本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课题需要,讨论语音、词汇、句法、篇章、语义、语用等层面上的英汉对比研究所涉及的具体理论分析模式、描述框架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 许余龙 |
| 28 | 英语修辞学 | 本课程对英语修辞学的定义、理论、流派、发展趋势的交流研究 | 胡曙中 |
| 29 | 英语文体、语篇理论研究 | 本课程对英语文体、语篇理论的系统梳理和评介 | 胡曙中 |
| 30 | 英汉修辞、文体、语篇比较研究 | 本课程对英语和汉语修辞、文体、语篇的比较研究,从整体上指明现代英语和现代汉语的结构特点及其异同,并进行阐释 | 胡曙中 |
| 31 | 话语分析 | 本课程介绍国内外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具体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 俞东明 |
| 32 | 美国研究导论 | 本课程旨在全面了解美国的文明进程,从多视角探讨美国民族特质、美国核心价值和美国多元社会的本质。 | 王恩铭 |
| 33 | 美国妇女与美 国女性主义 | 本课程旨在考察美国妇女的过去与现状,探讨美国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理论。 | 王恩铭 |
| 34 | 美国思想文化史 | 本课程旨在从历史视角考察和研究美国历史上的重大文化思潮和主要思想家,探寻美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 | 王恩铭 |
| 35 | 外宣翻译研究 | 本课程围绕我国外宣媒体中新闻信息类资料的英译,介绍我国外宣翻译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助翻译学基本理论,比较分析中外主流英文媒体中有关中国报道的典型译例,摸索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理论依据,并探讨外宣翻译的各种问题与具体对策。 | 张 健 |
| 36 | 叙事学 | 本课程主要讲授西方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主要学派以及批评实践,以期学生能够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叙事学的基本理念等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等。 | 乔国强 |
| 37 | 美国犹太文学 | 本课程主要讲授美国犹太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并结合分析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美国犹太文学的实质和内涵。本课程还将详细讲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 乔国强 |
| 38 | 文化批评: 理论与实践 | 本课程主要讲授西方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以期学生能够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西方文化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文化的视域分析和阐释西方的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 | 乔国强 |
| 39 | 教学理论与实践 | 本课程旨在全面了解外语教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包括理论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动向等。 | 陈坚林 |
| 40 | 外语教学组织 与管理 | 本课程旨在全面研究和分析外语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学大纲设计、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材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 | 陈坚林 |
| 41 | 外语教学研究 -理论与方法 | 本课程旨在研究和探讨外语教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人种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等。 | 陈坚林 |
| 42 | 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 本课程旨在全面了解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实践、原则与方法(包括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等)。 | 庄智象 |
| 43 | 外语教材编写、出版理论与实践 | 本课程旨在探讨和研究外语教材编写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与手段等结合实践,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外语教材,尤其是英语教材的编写出版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 | 庄智象 |
| 44 | 翻译专业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 | 本课程主要探讨翻译专业学科建设的理论、学科定位、任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原则与大纲、课程结构与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要求与培养、教材编写与出版等。 | 庄智象 |
| 45 | 跨学科跨文化研究 | 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身份”很复杂,因为许多学科对它的发展都有影响。本课程主要追溯激发跨文化研究的各种历史潮流,包括:文化人类学,社会和跨文化心理学,言语交流,人际交流,文化研究,媒体和大众传播的根源。此外,还提供与各个分领域相关的主要学者,有影响力的文章和期刊,主要理论和概念。本课程旨在为跨文化专业学生提供理论全景,以利于他们进行学术活动。 | 顾力行 |
| 46 | 跨文化研究方法 | 真正的比较文化研究需要精心设计的、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本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最经常使用的定量、定性以及混合研究方法,旨在使他们理解数据和核心期刊文章,以及引领学生自己撰写有出版潜力的文章。同时,将研究和练习实用性人类学解析方法。 | 顾力行 |
七、培养方式:
选修课程:完成学位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撰写论文:完成一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位论文。
| 时间 | 主要内容 | 重要事项及时间节点 | 备注 |
| 第一学期 | 课程学习 | 根据培养方案选课(根据培养办通知) | |
| 第二学期 | 课程学习 | 根据培养方案选课(根据培养办通知) | |
| 第三学期 | 课程学习 | 根据培养方案选课(根据培养办通知) | |
| 第四学期 | 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含开题答辩) | 3月-5月开题答辩,6月初交中期考核表及开题报告 | *中期考核或开题报告未通过者,推迟毕业; *需提前毕业同学:如期参加中期考核及开题答辩各项工作,但6月20日交出初稿者,经导师及专业点同意,可向学位办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答辩在第五学期的12月底前完成。 |
| 第五学期 | 论文写作/初稿完成 | 12月20日交论文初稿 | |
| 第六学期 | 论文完成/答辩/授学位 | 5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6月授学位 | |
八、学位论文要求:
时间安排: 第四学期与导师讨论后确定论文题目并完成撰写学位论文选题报告,最后由三位博士生导师组成的开题报告审定小组审定,通过者开始正式撰写。第四至第六学期撰写论文。第六学期期末举行答辩会。
论文语言: 中英文皆可,但具体使用哪一种文字应与导师商量决定。
论文字数: 汉语十二万,英文五万。
质量要求: 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论文须与本专业研究方向相关,代表本学科本研究方向的前沿水平,研究成果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应观点明确,论述严谨,结构完整,反映作者深厚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娴熟的写作技能、通畅的语言表述和创新的学术见解。论文格式应符合学位论文的要求。
九、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五位教授组成,其中两位为校外专家。答辩语言为英语,全过程由答辩委员会秘书书面记录。论文获得多数“通过”票者正式通过。
十、科研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逐步提高和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积极参与导师主持的相关科研项目,努力在国内外学科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年内,科研成果工作量须达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规定的科研工作量20分。否则延迟授予博士学位证书。(参见200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工作管理手册)
十一、实践要求:
博士研究生应具有高校英语教学和研究能力,能指导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并根据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和教学任务。
十二、主要的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杂志: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 Larsen-Freeman, D. | Longman |
|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 Nunan, D. | |
|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Ellis, R. | |
|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 Hedge, T. | |
|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 Janet Holmes | Longman |
|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 Ronald Wardhaugh | Blackwell |
|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 Mckay, S. L. & Hornberger, N. H. | 上教社 |
| Sociolinguistics | Hudson, R. | |
| Sociolinguistics | Cowpland, N. | Macmillan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 Austin, J. | 外研社引进 |
| Pragma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 Green, G. | LEA Publishers |
|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 Leech, G. | Longman |
|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 Mey, J. | 外研社引进 |
| Speech acts | Searle, J. | |
| Meaning in interaction | Thomas, J. | Longman |
| Pragmatics | Levinsm, S. | 外研社引进 |
|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 Sperper & Wilson | 外研社引进 |
|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 Veschueren | 外研社引进 |
| 新编语用学概要 | 何兆熊等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语用学文献选读 | 何兆熊等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The English novel | Allen, W. | |
| The situation of the novel | Bergonizi, B. | Macmillan |
|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 Booth, B. | |
| 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 Bradbury, M. | Penguin Books |
| Modernism/Postmodernism | Booker, P. | Longman |
| No, not | Bradbury, M. | |
| Novelists on novelists | Dowling, D. | Humanities Press |
| James Joyce | Ellmann, R. | |
|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 Esslin, M. | The Overlook Press |
| The modern age, the Pelican guide to English literature | Ford, B. | Penguin Books |
| Aspects of the novel | Forster, E. M. | |
| Movements in English Literature | Gille, C. | |
| The English novel, developments in criticism since Henry James | Haxell, S. | Macmillan |
| The novel today, 1967-1975 | Hayman, R. | Longman |
| The art of fiction | James, H. | |
| A reader’s guide to great twentieth-century English novels | Karl, F. R. | Octagon Books |
| A reader’s guide to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 | Karl, F. R, | Thames & Hudson |
| Beyond egotism | Kiely, R. | |
| The common pursuit | Leavis, F.R. | Penguin Books |
|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 Leech, G. N. | Longman |
| The novelists at the crossroads and other essays on fiction and criticism | Lodge, D. | Routlege and Kegan Paul |
| New trend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drama | Lumpley, F. | |
| The black humor fiction of the sixties | Schulz, M. F. | |
| Six modern British novelists | Stade, G. | |
| Modernist fiction | Stevenson, R. | Harvester Wheatsheaf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 | Evans, G. B. | Houfhton Mifflin Company |
Asimov’s guide to Shakspeare | Asimov, I. | Wings Book, Rondom House Value Publishing |
|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 Baym, N. | W.W. Norton &Company |
| The continuity of American Poetry | Pearce, R. H. | |
| American poet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Gray, R. | |
|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poetry | Haralson, E. L. | Fitzroy Dearborn |
| The best American poetry | Simic, C. | Collier Books |
| Shakespeare: Hamlet | Jump, J. | Macmillan Press |
| Shakespare’s tragic cosmos | McAlindon, T. | |
| Shakespearean tragedy | Bradley, A. C. | Penguin Books |
| 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 | Bloom, H. | Riverhead Books |
| Lectures on Shakespeare | Auden, W. H. |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 Bachman, L. F.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 Bachman & Palmer | 外教社引进 |
| Language testing–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 Alderson et al | 外研社引进 |
| 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 Hennjing, G. | 外研社引进 |
| Assessment and testing: A survey of research | Wood, R. | 外研社引进 |
| Course design | Yalden, J. | 外研社引进 |
|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 Brown, J. D. | 外研社引进 |
| 外语教学法丛书 | | 外教社引进 |
| Language Testing | | |
| ELT Journal | | |
| TESOL Quarterly | | |
|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 | |
| 外语界 | | |
| 外国语 | |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 O'Grady, Dobrovolsky, & Aronoff | |
| General linguistics | Robins, R. H. | 外研社引进 |
| 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 Chomsky, N. | 外研社引进 |
| 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 Chomsky, N. | 外研社引进 |
| Chomsky: Ideas and ideals | Smith N. | 外研社引进 |
|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 Searle, J. R. | 外研社引进 |
| Ideologies of language | Joseph & Taylor | Routledge |
| Mutual misunderstanding | Taylor, T | Duke University Press |
| 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A minimalist approach | Radford, A. | 北大出版社/剑桥 |
|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 binding theory | Haegeman, L | Blackwell |
|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 Cook & Newson | 外研社引进 |
|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yntactic theory | Baltin & Collins | 外研社引进 |
| Syntax: Structure, meaning and function | Valin & Lapolla | 外研社引进 |
| 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 A minimalist approach | Radford | 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 |
| Psychology of language | Carroll | 外研社引进 |
| Psycholinguistics | Gleason & Ratner | Harbcourt Brace Jovanovich |
|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 Ungerer & Schimid | 外研社引进 |
|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Gass & Schachter | |
|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Ellis, R. | 外教社引进 |
|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Ellis, R. | 外教社引进 |
|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 Freeman & Long | 外教社引进 |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niversal grammar | White, L. | |
| Psycholinguistics: A second language perspective | Hatch, E. M. | Newbury House |
| 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 Problems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 Seleskovitch, D., Trans by Dailey & McMillan | Pen and Booth |
|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interpretation | Seleskovitch, D. & Lederer, M., Trans by Harmer | European Communities & The Registry of Interpeters for the Deaf |
| Getting started in interpreting research | Gile, D. Et al. | John Benjamins |
|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 | Pochhacker, F. & Shlesinger, M. | Routledge |
|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current trends in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preting | Bambier, Y., Gile, D., & | John Benjamins |
|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 cognitive-pragmatic analysis | Setton, R. | John Benjamins |
|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eaching interpretation | Gran, L., & Dodds, J. | Campanotto |
| 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 | Seleskovitch & Lederer,汪家荣等译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 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 | Lederer, M. 刘和平译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 口译理论概述 | 鲍刚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 口译技巧 | 刘和平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 口译研究新探 | 蔡小红主编 | 开益出版社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 Fasold, R. | 外研社引进 |
|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Halliday, M.A.K. | 外研社引进 |
| Sociolinguistics | Hudson, R. A. | 外研社引进 |
|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 Numan | 外研社引进 |
|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 Thompson, G. | 外研社引进 |
|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 Wardhaugh, R. | 外研社引进 |
| Statistics in language studies | Woods, A. et al. | 外研社引进 |
| 语言学方法论 | 桂诗春 | 外研社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 | | 外教社 |
| 翻译论集 | 罗新璋编 | 商务印书馆 |
| 翻译新论 | 杨自俭、刘学云编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 翻译文化史论 | 王克非编著 | 外教社 |
| 翻译新论与实践 | 方梦之 | 青岛出版社 |
|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 廖七一等编著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 郭建中编著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 | 许句钧编著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 苏联翻译理论 | 段京华编著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 汉英翻译技巧 | 单其昌著 | 外研社 |
| 汉英翻译讲评 | 单其昌著 |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
|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 陈福康 | 外教社 |
| 文学翻译十讲 | 刘重德编著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
| 现代英汉翻译操作 | 何刚强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 胡曙中 | 外教社 |
|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 穆雷编著 | 外教社 |
| 英语理解与翻译 | 林相周 | 外教社 |
| 文体与翻译 | 刘宓庆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
| 实用翻译教程 | 冯庆华 | 外教社 |
|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 郭著章、李庆生编著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 高级口译教程 | 梅德明 | 外教社 |
| 对比语言学概论 | 许余龙 | 外教社 |
|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Baker, M | 外研社 & 劳特利奇出版社 |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 Nida, E. A. | 外教社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 Baym, N., et al | W. W. Norton |
| | Elliot, E. | 四川辞书 |
| American literature: Root and flower | Rubinstein, A. T. | 外研社 |
| The Bible | | |
| Literary theory: A case study | Eliot J. | |
|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 Perkins, G., & Perkins, B. | McGraw-Hill |
| The art of literary research | Altick, R. D. | Norton and Company |
|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5th ed.) | Gibaldi, J | 外教社 |
| 剑桥文学指南系列 (美国文学部分) | | 外教社 |
| 新编美国文学史 (1–4 卷) | 刘海平、王守仁 | 外教社 |
| 美国文学史论译丛书(8本) 1)Gates of Eden 2)Exiles’s Return 3)The American 4)Virgin Land 5)Radical Vision and American Dreams 6)The World of Washington Irving 7)Patriotic Gore 8)The Cycl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 Dickstein, M. Cowley, M. Ziff, L. Smith, H. N. Pells, R. H. Brooks, V. W. Spiller, R.E. | 外教社 |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1–3 辑) | 汪义群,虞建华 | 外教社 |
| 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 | 虞建华 | 外教社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 何善芬 | 外教社 |
| 英汉对比研究 | 连淑能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汉英对比与翻译 | 刘宓庆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 Contrastive functional analysis | Chesterman, A. | John Benjamins |
| Language structures in contrast | Di Pietro, R. J. | Newberry House. |
| Theoretical issue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 Fisiak, J. Ed. | John Benjamins |
|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 Fisiak, J, ed. | Mouton |
| Contrastive analysis | James, C | Longman |
|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 Ke, Ping | |
|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 Lado, R. | |
|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language teacher | Fisiak, J. Ed. | Pergamon Press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英语修辞学 | 胡曙中 | 外教社 |
| 美国新修辞学 | 胡曙中 | 外教社 |
|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 胡曙中 | 外教社 |
| Classical rhetoric for the modern student | Corbett, E. P. J. et al | O.U.P |
| The rhetorical tradition | Bizzell, P. Et al | St.Martin’s |
| Open to language | Hartwell, P. | O.U.P |
| Composition in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 D’Angelo, F. | Allyn and Bacon |
| Ancient rhetoric for contemporary student | | Allyn and Bacon |
| The elements of figurative language | Stull, B. T. | Longman |
| Roots for a new rhetoric | Fogarty, D. | Russell & Russell |
| Rhetoric the wit of persuasion | Nash, W. | Basil Blackwell |
| In defence of rhetoric | Vickers, B. | Clarendon Press |
|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rhetoric: Selected readings | Johannesen, R. L. | Harper & Row |
|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 Foss, S. K., et al. | Wavel and Press, Inc. |
| The present state of scholarship i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rhetoric | Horner, W. B. | |
| Rhetoric: A tradition in transition | Fisher, W. R. | Michigan State U. Press |
| Essays on classical rhetoric and modern discourse | Connors, R. J. | Connors |
| Contrastive Rhetoric | Connor, U. | C.U.P |
| 接受修辞学 | 谭学纯等 | 安徽大学教育出版社 |
| 广义修辞学 | 谭学纯等 | 安徽大学教育出版社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Democracy in | Alexis de Tocqueville | Alfred A. Knopf. Inc., 1945 |
| Out of Our Past | Carl Degler | Harper & Row, 1983 |
| American Myth, American Reality | James Oliver Robertson | Hill & Wang, 1980 |
| Ethnic | Thomas Sowell | Basic Books, Inc., 1981 |
| The American Mind | Henry Steel Commager | |
|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 Richard Hofstadter | Vintage Books, 1974 |
| A History of Women in | Carol Hymowitz | Bantam Books, 1978 |
| Making | Luther S. Luedtke, ed. | |
| American as a Civilization | Max Lerner | Simon & Schuster, 1957 |
| American Beliefs: What Keeps a Big Country and a Diverse People United | John Harmon | Ivan R. Dee, 1999 |
|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John A. Moore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
| 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 | Edward C. Stewart | Intercultural Press Inc., 1991 |
| A Different Mirror: 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 Ronald Takaki |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93 |
| Habits of the Heart | Robert Bellah |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5 |
| The Enduring Vision | Paul Boyer | D.C. Heath and Company, 1993 |
| American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Culture | Neil Campbell and Alasdair Kean | Routledge, 1997 |
| The Lonely Crowd: A Study of the Changing American Character | David Riesman | |
| People of Plenty | David Potter | |
| The Affluent Society | John Kenneth Galbraith | Houghton Mifflin, 1958 |
|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 Allan Bloom | Simon & Schuster, 1987 |
| An American Dilemma: The Negro Problem and Modern Democracy | Gunnar Myrdal | 1944 |
| The American Character | D.W. Brogan | Time Incorporated, 1944 |
| 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 Louis Hartz | |
| | Robert and Helen Lynd: A Study in Cultural Conflicts | |
| | Henry Nash Smith |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The 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 | Joseph R. Dominick | |
| 报刊新词英译纵横 | 张 健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 报刊英语研究 | 张 健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报刊语言翻译 | 张 健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对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 沈苏儒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 对外传播学初探 | 段连城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 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 | 蔡帼芬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 新闻翻译教程 | 张 健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 | 刘洪潮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 A Norton Anthology | Chametzky, J., Felstiner, J., Flanzbaum, H., and Hellerstein, K. (eds.) | |
| 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 A Norton Anthology, | Chametzky, J., Felstiner, J., Flanzbaum, H., and Hellerstein, K. (eds.) |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
| Jewish Wry: Essays on Jewish Humor | Cohen, Sarah Blacher. (ed.) | University Press, 1987 |
| Jews, God and History | Dimont, Max I. | |
| Jewish Life in | Friedman, Theodore., Gordis, Robert. (eds.) | |
| Jewish Writers and the American Idea | Girgus, Sam B. The New Covenant | Chapel Hill and |
| American Judaism | Glazer, Nathan | |
| The Jewish Writer in | Guttmann, Allen | |
| Creative Awakening: The Jeiwsh Presence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1900-1940s | Harap, Louis | |
| World of Our Fathers | Howe, | |
| The Jew in American Literature | Liptzin, Sol. | |
|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 Bal, M. Narratology | |
| ‘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s’, Image-Music-Text | Barthes, Roland | |
|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 Booth, W | |
| Dialogue and Discourse: A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Modern Drama Dialogue and Naturally Occurring Conversation | | |
| New ways of analyzing narrative structures’, Language and Style | Chatman, S | 1969, 2, 3-36 |
| ‘The description of narrative structures’, in P. Garvin (ed.), Cognition: A Multiple View | Colby, B | |
| Linguistic and the Novel | Fowler, R | |
| Literature as Social Discourse | Fowler, R | |
| Linguistic Criticism | Fowler, R | |
| " Boundaries of Narrative." | Genette, Gerard | New Literary History, 8:1-15 |
| Narrative Discourse: An Essay in Method. Trans. Jane | Genette, Gerard | |
| Elements of Narratics: Grammar in Narrative, Narrative in Grammar | Genot, Gerard | |
| Narrative: From Malory to Motion Pictures | Hawthorn, J. ed. | |
|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 Martin, Wallace | |
| 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 | Prince, Gerald | |
| Narratology: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Narrative | Prince, Gerald | |
| The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 Propp, V. | |
|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 Rimmon-Kenan, S. | |
| The Nature of Narrative | Scholes, R. and Kellogg, R. | |
| Narrative Situation in the Novel | Stanzel, F. | |
| Narrative: A Critical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 Toolan, M. J. | |
| The Poetics of Prose | Todorov, T. | |
| 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 | Traugott, E. and Pratt, M. L. | |
| Culture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 Chris Barker | |
| 《美国犹太文学》 | 乔国强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
| 《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 | 刘洪一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 《犹太人》,冯玮译 | 查姆·伯曼特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
| 《近现代犹太宗教运动》 | 大卫·鲁达夫斯基 |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 《犹太教的本质》,傅永军、于健译 | 利奥·拜克 |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
| 《反犹主义解析》 | 徐新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
| 《美国犹太人:一部历史》 | 雅各·瑞德·马库斯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
| 《犹太的思想》 | 罗伯特·M·塞尔茨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
| 《论犹太教》,刘杰等译 | 马丁·布伯 |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
| 《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 申丹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 申丹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 《叙述学》 | 董小英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
| 《超语言学》 | 董小英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
| 《文本学》 | 傅修延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 《叙事学研究》 | 乔国强 | 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
| 《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 | Phelan, James. Rabinowitz, P. J.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 | 胡全生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 《叙事的诗学》 | 祖国颂 |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 《福柯集》 | 杜小真 |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 |
| 《福柯的界线》 | 汪民安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
| 《疯癫与文明》 | 福柯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
| 《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 | 方汉文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
顾力行教授部分
| 名 称 | 作 者 | 出 版 单 位 |
| 与陌生人交际:跨文化交流方法 | William B.Gudykunst, Young Yun Kim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Principl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Igor Klyukanov | Pearson A and B, |
|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4th ed. | Reinard, John C. |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
| 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 | 许力生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跨文化外语教学 | 张红玲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跨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 | William B.Gudykunst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editor, William B. Gudykunst. | Sage, |
| Learning from strangers | Weiss | Free Press |
|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Corbin & Strauss | Sage |
|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 Shaughnessy | Posts Y Telecom Press |
|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tatistics | Reinard | Sage |
| The Psychology of Values | Seligman, Olson & Zanna | |
| 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 2nd ed. | Ward, Colleen A. | Routledge |
| Social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Context | Adamopoulos & Kashima | Sage |
|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Spencer-Oatey | de Gryuter |
|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 Deardorff | Sage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IJIR) | IAIR | Elsevier |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ICS) | IAICS | |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 NCA | Routledge |
|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JICC) | | |
| Cross-cultural Research (CCR) | | |
| Communication Theory (CT) | | Blackwell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