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侯俊霞于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与未来”讲坛谈民族志研究者的多重身份构建案例研究

发布者: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3-05-06浏览次数:219

2023年4月27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专门用途英语学院院长、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侯俊霞教授做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讲坛”,做了题为《民族志研究者多重身份构建案例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余华副教授主持,400余位观众线上参加。

讲座伊始,侯俊霞教授阐释了质性研究的意义,指出研究者在社会建构中的多重身份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应客观地反思自身的“主观性”,并在研究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保持批判性思维。接着,侯教授以“知识生产的批判性反思”分析框架为切口,呈现自己作为研究者,在中英两校的民族志研究中的身份变化,探究研究者身份构建的案例。侯教授指出,民族志研究者应阐明自己在特定研究时空中的定位,在“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保持平衡,并聚焦自身作为独立的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协商的过程和结果。她认为民族志研究是研究者在不同的身份角色重构中创造知识的过程,作为民族志研究的“中间人”,自己兼具“研究者”和“非正式研究参与者”的非二元对立身份,在跟随参与者探索跨文化的旅程中与其产生共性,深入了解参与者的同时,也更新了反身性体验和意义阐释,从而促进了“反思型研究者”的诞生。基于此,侯教授进一步探讨了主客体角色融合与研究可信度之间的关系,并倡导广大研究者们在多重身份间穿梭和重建的过程中,大胆地还原“混乱的”“真实的”“完整的”田野故事,作出“如何在身份流动中,保持民族志研究的中立性和客观性”的批判式深入反思。

最后,主持人余华副教授对讲座进行了评议。她认为民族志研究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提炼知识、创造知识,并为知识改变的过程,她鼓励大家在研究中敢于“拥抱不确定性”,保持开放地收集数据,真实客观地呈现数据原貌。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在线观众与侯俊霞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侯教授针对观众提出的民族志研究主题、方法、视角等问题作出了专业详实的回应。侯教授的讲座既拓展了民族志研究的研究视野,也就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研究数据处理、和学术写作等给大家提出了宝贵建议。

 


撰稿:周洲

修改、审定:朱晔

终审:赵蓉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