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濮实于“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讲坛”谈学术写作中的思辨能力与学科知识

发布者: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2-09-14浏览次数:239

2022年8月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濮实博士为“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讲坛”带来题为《学术写作中的思辨能力与学科知识》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华副教授主持,逾600名校内外师生在线收看。

濮实博士首先阐释了“思辨”的内涵。她援引英文单词“critical”的释义进行解读,认为所谓“思辨”是一种依据某种标准对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它不以自身为目的,而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某种选择的手段,涉及到专业知识和推理技能的培养,既是研究的重点也是评测的重点。而“学科知识”的积累则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前提。濮老师介绍,以往的研究多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基于“内容的熟悉程度”“知识观”等因素对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测量,但其局限在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己已有的观点。因此,濮老师从社会文化视角,通过理解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知识之间的互动去解释认知层面的和思辨相关的一些现象,从语言社会化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所谓的“思辨”和“学术写作”到底是什么。

随后,濮实老师以文献述评为例,基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描述、对学科知识的积累展开详细介绍,特别是在选取视角方面,濮老师认为需要对现有知识进行评论或重新架构,以找出知识上的空白至关重要,并强调在论文中要有逻辑、使用得体的语言呈现自己的评论时,从而能够被读者更好地理解。

讲座最后,濮实老师与在线参加讲座的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互动,详细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濮老师建议,作为新手,我们首先要经历的训练应是开展学术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与不同模块的知识建立关系,并找到自己的位置,随后进行学术写作,循序渐进是很重要的。知识的积累没有捷径,而且还是发展思辨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实际过程当中,阅读和写作都是交叉进行的,无论是作为研究者、实践者还是学习者,不同的位置会影响整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撰稿:刘帅

审订:朱晔

终审:赵蓉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