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李亦婷于“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论近代英语教育与社会变迁

发布者: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2-05-30浏览次数:494

2022年5月17日晚,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李亦婷做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讲坛”,做了题为《近代英语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心助理研究员武春野主持,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以在线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讲座。

李亦婷博士以1862-1937年间上海社会的转型为背景,讨论外语培训学校的产生与运作,及其对近现代中国城市化、市民社会观念、公共空间形成的重要意义。讲座伊始,李亦婷博士首先介绍了该时期英语培训教育兴起的社会背景,指出“外语热”的产生与近代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租界所面临的商业社会现实需求及华洋杂处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随后,李老师从学制、学时、学费、师资情况和教学形态等方面探讨了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学实践。在对英语培训教育新形态的研究中,李老师将近代上海的英语培训形态归纳为三种类型:函授英语培训、空中英语培训及留声机唱片英语培训,这三种英语教学形式反映了当时上海民众对于如何学好英语的大胆尝试和摸索,也体现出成熟的近代上海外语培训市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最后,李老师还对近代上海其他语种的培训情况做了简要介绍:除英语外,日语、法语和俄语是当时较为热门的语种,青年学子参与外语培训主要为留学做准备。

在互动交流环节,李亦婷老师解答了近代上海外语培训机构中女性的参与情况,并肯定了女子学校在为女性提供受教育机会、获得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李老师补充指出:该时期的外语培训教育也充分体现了红色元素,为爱国救亡运动培养了大批革命者和进步人士。

本次讲座以语言为切入口,重现了上海这座城市融入世界图景的曲折跌宕过程,揭示外语培训班与近代上海社会转型之间的深刻关联。李老师以语言为窗口,观察近代上海的发展和变化,并将其置于近代中国百年社会变迁的历史大背景下,视角新颖,以小见大,也启发着听众要善于将语言作为一个敏感的指示器,留心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探索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

 

(撰稿:何昕屿 审定:朱晔 终审:赵蓉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