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郭登杰于“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讲坛”谈音乐与翻译

发布者: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2-05-21浏览次数:413

2022年5月10日,上海音乐学院郭登杰老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讲坛”作了题为《音乐与翻译:以汉译赞美诗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心研究员武春野主持,200余位校内外师生在线参加。

报告以汉译赞美诗为对象,探究音乐对汉语言文字演变发展的影响。报告分为四个部分:“汉译赞美诗”的界定及特征、汉译赞美诗的发展历程、第一本诗集《养心神诗》的生成、以及译者主体对汉译赞美诗的认识与翻译实践。

报告伊始,郭老师从对“汉语”“基督教”和“赞美诗”的界定出发,介绍了深受英文赞美诗影响的第一本汉语基督教赞美诗集《养心神诗》以及其在唱词、旋律和唱法等方面的基本特征。随后,报告人将1807—1949年间的汉译赞美诗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并分别结合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作者、相关史实和具体作品,详细解析并鲜活呈现了汉译赞美诗不同发展阶段在唱词形式和用韵、乐句结构、字位节奏变化等方面的特点。郭老师指出,我们应当在音乐教育中辩证看待赞美诗的价值。此外,郭老师强调了《颂主诗歌》对汉语言音律法则进行的革新,即采用通律、注重整体风格的同时,亦不放弃汉语音韵平仄之律。接着,郭老师介绍了第一本汉语赞美诗集《养心神诗》及作者马礼逊的相关信息。郭老师认为,马礼逊在对汉语声调、词类划分、方言、句法、韵律等方面的研究为其创作《养心神诗》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所编写的《通用汉言之法》也是汉语言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资料。最后,郭老师以著名音乐学大师杨荫浏先生为例,展现了杨先生从强弱、句逗和协韵等方面进行的赞美诗翻译实践以及译者对汉译本土化的认知。郭老师还从赞美诗史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报告结束之际,郭登杰老师与在线观众进行了讨论与互动。郭老师对自己的选题缘由、赞美诗演唱中的韵律、东正教赞美诗的传播等问题回答了大家的提问,并且与听众们分享了福音歌曲及相关知识。郭老师的报告既通过音乐陶冶了大家的情操,也拓展了大家研究汉语言文字的视角。

(撰稿:赵衢 审订:朱晔 终审:赵蓉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