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1-12浏览次数:928

许多语言及方言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分类方法,凭经验作定性分析,却无法作语言之间亲缘距离关系程度的数量描述。因此相关结论的可信度均值得重新商榷。《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目的是根据计算语言学的原则,利用计算器手段以及分子人类学和词源统计法等先进方法,对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发生学关系做出科学的测定和分类。运用距离法和特征法来描述语言之间亲缘距离的程度,全面且系统地评价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亲缘关系,从而作出科学的分类。所使用的数理树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所有语言的相互关系,并可以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理论问题,例如预测不同词的变化速度和替换方向以及计算出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分裂的年代。《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意义在于建立起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数学模型,建立基于语言遗传信息的系统树与基于生物遗传标记的系统树的亲缘距离以及地理分布距离的比较研究基础。这是运用计算语言学结合遗传学来处理中国语言信息的开创性研究。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运用词源统计分析法及分子人类学方法对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作出数理分类以及亲缘阐系程度的描述,并通过树枝长短来表示距离关系,显示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的类簇和分级层次。同时计算出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时间深度,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研究发现,一种语言中不同的词汇范畴具有不同的变化程度,即使是基本词汇的变化程度也不能假定为一种相同的值的理论。斯瓦迪士(Swadesh)的词表虽已成功适用于世界上上千种语言(罗赛塔计划”Rosetta Project),但却无法用中国的语言来验证。本研究认为斯瓦迪士的100词可以用作汉藏语系的语言及方言分类的标准。《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具有语言理论上的贡献。

从分类的结果看,更正了一些传统的错误分类,对解决学术界长期以来因传统分类引起的争论,提出了更科学的方法和结论:如畲语的归属;研究证明白语、羌语、土家语应当分别独立为一个语支;临高话分别跟黎语和壮语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传统的分类都认为临高话只跟壮语关系最近,而与黎语关系最远,临高话与黎语体现为不同语支之间的关系。
从语言进化树形图的结构变化,提出应当重新检讨传统的西方历史语言学的谱系分类的框架,即仅仅只在一个语言的平面上,人为地划分语族、语支、语言、方言,这种方法太过于简单,并已过时,体现不出语言的分屑和整体结构。从树图看,语支这一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呈动态状态,并且是多层次的,即不止一个语支,树图的每个分离点都可等同于语支的位置。语言进化树形图能够改进传统的分类理论,更好地反映语言的分层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采用每千年保留率的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不仅仅计算出每对语言的分离时间,而且计算出树图各个分离点的分离时间。我们的计算结果不同于许多语言学家已有的看法。其结论和考古学与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致。希望揭示东亚语言与民族演化进程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比较法的局限性。

《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还认为南岛语族生活在以华南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约4000 BP.开始分离,并经东南沿海或西南——中南半岛向台湾及南洋群岛扩散。
研究发现南方汉语方言具有地域共同传统,即一个地域内的许多不同的区域性文化,彼此之间的交往对于形成这个地域的共同特征具有很大作用。语言学主流研究中的汉民族中心主义理念已经过时。

传统的历史语言学主要依据由专家知识出发的系统化经验法则,重建想象中的古代语言,但无法直接验证。《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分类与传统分类相比较,虽然材料和方法不同,但分类的结果与传统分类大致相同,并能发现传统定性分类的缺陷。《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的研究方法与传统语言学研究不同在于:这种方法可以用公式来推导,并可反复使用和验证。这对解决长期以来的学术界因为传统的分类而产生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数理分类的样品。而这种成功的范例的研究方法,可推广至更多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

 

 

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节 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词源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苗瑶语旅语言的亲绿关系及其时间深度
第一节 苗瑶语民族的人口和分布
第二节 苗瑶语族语言关系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词源统计分析方法在苗瑶语族语言的亲缘关系比较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节 苗瑶语族语言的亲缘关系分析
第五节 苗瑶语族与其它语族的关系
第六节 苗瑶语族的发展谱系及分裂年代
第七节 结语:语史观和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藏缅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形成过程的分析
第一节 藏缅语族的民族、语言、人口及分布
第二节 藏缅语族语言的传统分类
第三节 藏缅语族语言的计量分类
第四节 藏汉分离及藏缅语族内部各语言分离的时代
第五节 藏缅语族与其它语族的关系——区域文化共同体接触融合的结果
第六节 关于东亚语言与民族演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第四章 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与汉语、南岛语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壮侗语族的语言、民族、人口及其分布
第二节 壮侗语族语言的传统分类
第三节 壮侗语族语言的计量分类
第四节 关于壮侗语族的系属问题
第五节 关于壮侗语族演化过程的讨论
第六节 壮侗语族与南岛语族的分离时代以及壮侗语族内部各语言的分离时代
第七节 几种语言演变理论模式的假设
第八节 结论

第五章 闽、客方言的发生学关系以及历史层次问题
第一节 有关闽、客方言的来源以及历史层次问题的研究
第二节 闽、客族群方言特殊的人文历史传统
第三节 闽、客方言基本核心词的来源以及历史层次问题
第四节 分析与结论

第六章 南方汉语来源的发生学比较以及区域性特征
第一节 关于南中国汉人来源问题的跨学科思考
第二节 南方汉人来源的语言学新解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交互作用圈与南方汉语研究
第四节 闽、客方言一些核心词的本字的来源——兼论汉语方言的考本字问题

第七章 结论舆分析
第一节 本研究结果的意义
第二节 本研究结果的重要观点
第三节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引用文献
附录1:苗瑶语族语言核心同源词对应表
附录2:藏缅语族语言核心同源词对应表
附录3:壮侗语族语言核心同源词对应表
后记

后记

和王老师合作的这部书十年磨一剑,终于出版面世了,心中喜悦自知。
2001
9-20038月我应王老师邀请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并在老师指导下参加此书的相关课题研究。老师成名很早,曾以提出词汇扩散理论而闻名于世界。多年以来,他极力倡导以遗传学、考古学、语言学之学科合作为基础,开拓中国语言学研究新方向。创新乃学术之生命,本书即为此理念之实践的尝试结果。老师学问博大精深,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本书的部分内容系我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任客座教授时完成。今年初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期间完成全书的校对修改工作。
岁月沧桑,人生苦短。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当为传统中国文人之最高人生境界。我目睹数十年来社会及学术之巨变,然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之理想未变。敷十年来,我徘徊于语言学及人类学领域,冷暖自知,其乐融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之感。

文摘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
本书根据计算语言学的原理,使用距离法和特征法来研究汉藏语系诸语言及方言的相互关系和分类问题。自李方桂(1i1937)、赵元任(Chao 1943)建立中国的语言及方言分类的基础以来,语言的分类一直采用经验定性的方法。传统的语言分类主要是通过建立语言的特征和规则,例如声韵调、词汇、音变类型等不同特点来区封的。一而在实际的分类操作中,往往凭经验采取几顼音韵特征及少数精选的词汇与语言区划的标准,语言的差异局限于语言现象酌定性的描写,例如丁邦新的音变标准(1982)、谢信一的诃汇扩散标准(Hsieh 1973)以及权威性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988)对中国境内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标准。但这种知识并不能提供一种测量方言间亲疏程度的准则(郑锦全198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