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日本内阁公布《公文写作要点》,同时废止1952年公布实施的《公文写作要领》。《公文写作要点》由文化厅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讨论制定,用以规范政府机构各类公务文书的写作,内容涉及汉字使用、假名标注、外来语使用、数字与符号使用、敬语使用、句子结构与文章布局等多方面。时隔70年,《公文写作要点》更新出台,既汇集了70年间日本在语言文字改革与语言规划方面的进展,也反映出当前日本的语言生态与社会生态。
一、出台背景
1952年《公文写作要领》出台后,日本陆续出台了《送假名的标记方法》(1959)、《常用汉字表》(1981)、《外来语的标记》(1991)、《(改定)常用汉字表》(2010)等多个语言文字相关重要文件。20世纪末以来,日本兴起的简明日语研究与实践,为修订公文写作规范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当代日本社会的公文面向群体以及发布媒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各种专业术语与外来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此外,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也使日本政府感到有必要以更加易懂高效的形式向公众发布信息。
《公文写作要点》从酝酿到出台经历了10年时间。2013年,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在报告《国语分科会今后应解决的问题》中,将“修改《公文写作要领》”作为首要问题。2021年3月12日,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提交报告《面向新的〈公文写作要领〉》。2022年1月7日,文化审议会正式向文部科学大臣提交《公文写作要点》建议。2022年1月11日,日本内阁官房向各大臣发布通知,《公文写作要点》正式出台。
二、主要内容
《公文写作要点》主要由基本理念和具体建议两部分构成,前者阐述了对公文的基本认识与公文写作的基本准则,后者从书写、用词、行文的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基本理念
《公文写作要点》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了对公文写作的基本认识。公文是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公文是政府机关通过书面语言与国民进行的交流。政府制订的公文应该被读者所理解、信赖,成为行动的指针;公文应考虑读者的多样性,面向大众的公用文书,应将难度控制在义务教育知识的范围内;应考虑到公文将被各地方公共团体以及民间组织所使用;解说、宣传等材料,可以采用更易被接受的书写形式;应选择有效的手段和媒体,考虑读者的阅读方便性。
应考虑公用文书的目的与种类。原则上公文的写法与法令一致,但还应根据文本的目的与种类考虑可能的读者。作为准法令的告示、通知等文件,应根据公文原则书写;议事录、白皮书等材料,在基本依据公文原则的同时,必要时也应考虑读者;面向大众的解说、宣传等材料,应优先考虑公文对于不具备特定知识的读者的可读性,采取灵活撰写的方式,引起读者对政策的关心。
为使公文能够真正传达到位,《公文写作要点》提出了三点条件。
正确:制定没有错误的公文,发现错误后应立刻更正;时效性文件应依据公文原则撰写;不得损害信息内容与意义;在其他页面或以链接形式标出相关法令以供读者参阅;不过分追求严密,根据公文的目的正确传达必要的信息。
易懂:努力使读者充分理解;聚焦要传达的内容,次要内容另行提供;避免拐弯抹角,明确主旨;不滥用专业术语和外来语,选用读者理解的词语;借助图表等提高视觉效果;保持与正确性的平衡。
贴心:依据公文的目的、种类和读者,采用适宜的写法;不让读者产生抵触感;对外的公文应采用敬体,简洁地表示敬意;公文应表达亲切之意,同时考虑与敬意的平衡,适度保持距离。
(二)具体内容
《公文写作要点》从书写原则、用词方法、行文规则三方面,提出了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其要点概述如下:
1. 书写原则
公文书写应采用《现代假名用法》(1986)所规定的汉字平假名混用文,除特殊情况外,应自左向右横写。《公文写作要点》对汉字、送假名、外来语、数字、符号等用法做了详细规定。
汉字使用方法应依据2010年内阁公布的《常用汉字表》,在面向普通大众的解说、宣传等材料中,可用假名代替汉字或添加振假名。送假名的标记方法原则上依据内阁府2010年训令要求,但在面向大众的解说和宣传文本中,可省略送假名。外来语的书写依据内阁府《外来语的标记方法》(1991),原则上不使用非常用外来语。使用数字时,如数值较大,应每3位以逗号隔开,兆、亿、万等单位使用汉字,统一使用全角或半角,概数以及竖写时使用汉字数字。关于标点符号,原则上句号用“。”,逗号用“、”,横写时逗号也可用“,”,但须全文保持一致,在解说、宣传等文本中,可根据需要使用“?”“!”。用罗马字书写日本人姓名时,应采用“先姓后名”的结构,如需明确区分姓氏和名字,可将姓氏的罗马字全部大写。
2. 用词方法
在用词方面,《公文写作要点》重点对公文常用词、专业术语、外来语、易混词等进行了规范。
应适当使用法令和公文中的特有用词,根据需要交替使用。根据词语性质与使用场合,采用替换、添加说明或直接使用等方式使用专业术语。根据词语性质与使用场合,对外来语采用直接使用、替换成其他词语或是添加说明等方式。避免使用同音异义词等容易混淆的词语,明确表达,避免模棱两可,谨慎使用“等”之类的词语,避免重复冗长。根据文章目的与发布媒体,采用合适的词语。对于非日语母语者,应使用平易亲切的日语(简明日语)。使用适宜的敬语,不使用可能使读者不快的词语,避免使用含有偏见或歧视的表达。考虑读者的感受,避免过度使用限制或禁止性表述,使用共通语的同时也应尊重方言。
3. 行文注意事项
在行文方面,《公文写作要点》对文体选择、题目拟定、句子长短、文章结构等做了详细规定。
选择适宜的文体。根据公文的目的与对象,合理选择简体或敬体。法令、告示、训令等公文应使用简体,通知、委托、照会、回复等以特定读者为对象的公文应使用敬体,同一文本内文体应保持一致。
拟定合适的题目。题目应体现主题与公文特征,可使用“报告”“提案”“回答”“确认”“举行”“许可”等词,以体现文本特征。篇幅长的文章可使用小标题凝练出文章观点,各标题应可概括整体内容,大小标题应前后呼应,标题应醒目。
合理安排句子内容。应使用短句,文化审议会在《公文写作要点》的解说中提出,如果句子长达50—60字,就会难以理解,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公文尤其应该简短。一句话只设一个论点,如果有三点以上信息,应逐条列出。句子应遵循“时间”“地点”“主语”“宾语”“行为”的基本结构展开,主语和谓语应清晰易分。应少用接续助词,不连续使用相同助词。多个修饰成分应按照从长到短顺序排列,或尽量分开写。不滥用被动形式,非必要不使用双重否定。指示词与被指部分应就近分布,应避免产生歧义,注意标点位置。
合理安排文章布局。根据文本性质考虑文章布局,及早提出结论,随后阐明理由或细节。通知等原则上应遵循既有的格式,解说、宣传等应从读者的视角考虑布局。应提前限定文章篇幅。
三、社会反响
《公文写作要点》融入了日本在汉字改革、外来语与专业术语规范、敬语整理等方面的成果,是70年来日本不断实施语言文字改革的结果。同时,《公文写作要点》接纳了当今日本语言生活中的既定用法,如标点符号“?”“!”等,主动适应了不同类型公文、读者与媒体的特征。此外,通过对《公文写作要点》具体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中颇多内容来自简明日语研究与实践提出的观点,可见简明日语已深度融入日本语言政策领域。
《公文写作要点》公布后,引起了较大反响,迅速被社会各界所接受。
文化审议会向文部科学大臣提交建议翌日,《读卖新闻》在其网站就此进行了专题报道,认为该政策也将影响日本各地方自治体。曾任东京都公务员15年之久的小田顺子认为,《公文写作要点》所提出的“逗号原则上使用‘、’”“单句不应超过50—60字”“公文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交流”等建议与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
日本多地迅速反应,将《公文写作要点》纳入本地规范。例如,北海道网走郡大空町修订了《大空町公文写作规程》,从2022年2月1日开始施行;龟田郡七饭町也修订了《七饭町公文写作要领》,于2022年7月1日开始实施。
《公文写作要点》公布后,多家出版社迅速跟进,出版了多部解读用书。例如,2022年4月,日本行政出版社出版《易懂公文写作》,该书作者礒崎阳辅曾任总务省大臣官房参事官、农林水产副大臣等职;5月,日本加除出版社推出《新公文写作指南》,作者岩田一成是圣心女子大学教授,曾任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委员;7月,新日本法规出版社出版《“公文写作要点”的关键与例文》,作者八木欣之介为庆应义塾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内阁法制局参事官。
(原文载于《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3)》第011—0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