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特色口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以“上外模式”为例
作者:孙海琴(上海外国语大学)、赵雨洲(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爱玲(上海外国语大学)
来源:《上海翻译》2025(05)
摘要: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口译人才培养主体在口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层面持续开展系统性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推进口译人才培养职业化进程。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作为中国翻译教育的标杆之一,通过二十余年的实践创新,建构了“理念建构—技能进阶—实践模拟—行业融合”的口译人才培养“上外模式”。本研究采用双重分析框架:在宏观维度解析口译人才培养四个阶段的系统整合机制,在微观层面考察课程架构、技能培训、评估体系及实践项目等核心要素的运行逻辑。通过解析其协同作用机理,论证“上外模式”在实现本土化创新与国际标准对接方面的范式价值。研究重点阐释其在模块化课程设计、阶段性能力发展、职业化评估标准及产教融合机制等方面的创新特征,最终揭示其作为中国特色口译专业硕士教育范式之一的学理意义与实践启示,为新时代口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提供理论参照。
关键词:口译能力;口译人才培养机制;上外模式;
引用格式(GB/T 7714—2015):孙海琴,赵雨洲,张爱玲.中国特色口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以“上外模式”为例[J].上海翻译,2025,(05):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