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余华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罗豪伟、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人类学博士后喜旺老师做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与未来讲坛”,做了题为《学霸身份困境的批判叙事探究》的学术讲座,数百名师生线上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余华和罗豪伟首先介绍了其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指出,“审计文化”在中国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导向型教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该体系对教学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其对高成就学生身份认同的深刻塑造。为了探究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采用批判性叙事探究方法,深入分析了高成就学生的成长故事。余华和罗豪伟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展示了高成就学生在身份构建上的两种迥异路径。一个案例代表了对体制逻辑的内化,其主人公将自我价值与考试排名紧密挂钩,通过不懈追求高绩点来反复确认自己的“学霸”身份。另一个案例则展现了抵抗与反思,主人公在热爱阅读的家庭氛围影响下,对学校单调的应试训练感到压抑,并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了批判性视角,最终追求更多元的自我发展。
随后,喜旺老师以《如何走出东亚优等生的身份困境》为主题分享了她的观点。她首先引导听众思考“什么是东亚优等生?”,并探讨了这背后的一种思维认知。接着,她从心理人类学的视角,提出运用具身现象学的方法来理解学生在成长转折期面临的精神困境。最后,她分享了系列可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经验。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喜旺老师针对观众的提问,分享了通过书写(例如晨间田野笔记)来缓解情绪的方法。她认为,任何压力在得到沟通的情况下都能有所缓解,人们需要给自己一个冥想的空间来找回自我意识。
本次讲座系统地展现了高成就学生身份困境的学术深度与现实挑战,结合了社会学研究与心理学洞见,为广大师生、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解并应对这一困境的全新视角与可行路径,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与深入思考。




撰稿:陈创奇
审定:朱晔
终审:赵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