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南京农业大学王银泉教授做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与未来讲坛”,做了题为《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语言景观翻译与外语教育政策反思》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余华副教授主持,数百名师生线上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银泉教授以多年实地调研积累的案例为切入点,展示了公共场所标志翻译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如误译引发歧义、景区名称翻译混乱、语法错误频现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信息准确传递,更关乎城市形象与跨文化交际成效。由此,王教授介绍了我国标准化进程:2005年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启动相关研究,2011年《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研制工作展开,涉及交通、旅游、医疗等13个领域。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率先制定地方标准,推动“单一罗马化”原则落地,例如地名拼音化、公共标志统一译法等。王教授指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景观是“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兼具指示、提示、限制、强制四大功能,其翻译需遵循合法性、规范性、文明性原则。这个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适配,需结合语境考量“得体性”与“现实性”。
讲座中,王银泉教授还指出当前外语教育存在“重技能、轻应用”的问题,通用英语教学占主导,与行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面对应用型文本(如标志翻译)时能力不足。他建议推广专门用途英语与内容依托教学法,将翻译教学与行业场景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保证翻译质量,他呼吁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由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牵头,联合行业专家定期督查,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公众参与度。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王银泉教授就翻译责任链断裂、艺术性与实用性平衡等问题与观众深入交流,强调语言景观翻译是“小事中的大学问”,需从政策、教育、实践多维度共同推进规范,为提升国家语言服务能力提供支撑。





撰稿:应沐春
审定:朱晔
终审:赵蓉晖